【活字印刷】走访德国古腾堡博物馆 探究BAUHAUS排版美学之源
随著科技进步,人们生活形态出现改变,使传统工艺逐渐没落。幸好,近年怀旧热潮再现,让大家重拾昔日美好,而“活字印刷”便是其中一种回忆。《一物》亲身走访德国古腾堡博物馆,细说活字印刷前世今生,从中回望横跨世代的排版美学。鸣谢:德国国家旅游局
早期西方印刷史:印刷之父古腾堡?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源于中国,由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经历四个世纪后,德国人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研发金属材料制活字,该技术很快由德国传至世界各地。
活字印刷的历史,就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谈起早期西方印刷史,一定离不开介绍古腾堡,他生于德国美茵兹(Mainz),并在1439年发明活字印刷,利用油墨与机械化模式印刷书籍,从而变相可以大量生产,价钱亦相对便宜,为印刷工业贡献良多。
特别在文艺复兴时期,机械活字印刷掀起大众传播浪潮,透过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让资讯流通各地。而古腾堡著作《Gutenberg Bible》,乃是西方首本以活字印刷制成的圣经,并因极高排版美学和技术水平而广受赞誉。
1455年,这位德国人完成印制圣经,其《Gutenberg Bible》每页有42行,大约只打印了180本,有些印在纸上,有些则印在牛皮纸,据说副本每张售价为30弗罗林(Florin),等于一个普通店员三年人工。尽管如此,它比手抄圣经还要“平靓正”,后者更需要长达一年才能完成,以前书籍属于奢侈品,现今却是唾手可得。
香港人讲求“快”,事事分秒必争,而当年活字印刷,则是慢工出细货,设置每一页,都需要花上大半天时间,还有一连数繁复工序,才能印好一页。1500年前的印刷书籍,被称为“Incunabula”,由于未出现活字印刷前,书籍必须手工书写,因此价钱十分昂贵,而这些古老印刷品,在古董市场亦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人为了纪念古腾堡,不但于当地设置古腾堡博物馆(Gutenberg Museum)与雕像,来回望早期印刷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和印刷博物馆之一,两本古腾堡原始圣经更是该馆的镇店之宝,参观者不但可以体验活字印刷的魔力,还能看见跨越数个世纪的印刷机,细阅世界各地的印刷历史。
回望BAUHAUS排版美学
从前活字印刷用来传播资讯,现今这种技术则被运用于广告、设计或产品之上,近年复古印刷开始兴盛,人们沉迷于它所带来的乐趣。鉴于BAUHAUS 100周年之际,古腾堡博物馆特别设置展览,名为“Avantgarde-Bauhaus-Corporate Design”,旨在让大家回望BAUHAUS如何彻底改变图形与通讯设计,由于BAUHAUS印刷艺术分为多个阶段,其展览更记录下BAUHAUS风格及怪诞字体的创意设计与功能意义。
排版于活字印刷之中,是一种特殊美学;而其手工艺更是艺术,这也是古腾堡博物馆想传递的重点之一。该展览分为几个部份,从Lyonel Feininger、Wassily Kandinsky、Oskar Schlemmer、Johannes Itten、Paul Klee等大师设计,展示出威玛(Weimar)古典主义至Herbert Bayer与Joost Schmidt广告设计的发展。
点击看更多BAUHAUS排版美学:
BAUHAUS风格影响后世深远,今次展览展出大量作品,如平面设计、字体、艺术、印刷等作品,都是经典之作。而像是Herbert Bayer和Joost Schmidt等平面设计师,创造出所谓的“BAUHAUS文字编排”,并主张可读性比美感更为优先考量,从而呈现简单清晰的平面设计。
而Herbert Bayer是BAUHAUS的御用字体设计师,他在包浩斯设计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他亦曾在德国版《VOGUE》担任艺术总监,于平面设计、字体、广告设计等领域贡献良多,并创作出Universal Alphabet字体,仅由细楷字母所组成,成为BAUHAUS的代表性字型。
当年不论的字型、排版与几何图形的编排,呈现出BAUHAUS美学观之余,也凸显了活字印刷的手工艺。
活字印刷的兴衰起伏
传统工艺需要做好文化保育,才能够流传下世。不过随著时代转变,活字印刷竟然再度复活,实在难得。由于这种技术相当花费功夫,先要将字粒执好,再设计排版,然后才可以拿去印制,效率慢而且麻烦,但这种劳力是有回报的,其效果颇有质感外,也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字的美好。
反观香港情况,中上环一带,全盛时期有多达200间活字印刷公司,这种手艺曾经在港辉煌过,但却被柯式印刷、数码印刷、雷射印刷等取代,现已步入夕阳工业。
活字印刷由兴盛走向没落,再度回潮,多得上天眷顾,让这项手艺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