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旺角波鞋街就好比东京秋叶原”
“炒卖波鞋,是很没趣的事情。”
可能有人质疑藤原浩没说过这句话,其实这是日本潮流教父于2019年访港活动时,跟《一物》访问中大谈他对炒卖波鞋的见解。
虽然事隔两年,但藤原浩在访问中的每句说话,现在重温也是字字珠玑。
近代时装世界讲求跨界别、大融合,从前壁垒分明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一下子联合互动起来,打造出前所未见的设计,冲击世人的想像力界限。而这种多元化的创作方式,日本潮流单位可谓居功至伟,当中尤以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马首是瞻,没有他当年的Nike HTM和近年的fragment design × LOUIS VUITTON,今年时装界就不会有FENDI × Porter以及Valentino × Undercover。
而作为2019年Nike Air Max Day香港区的压轴庆祝活动,品牌方面邀请了这位原宿教父登临旺角波鞋街,举办分享讲座,并与一众媒体进行单独访谈,接受《一物》的访问期间,大谈世界球鞋发展之余,亦分享了自己对香港时装、川久保玲以至Goro's的观感看法,随后更直斥时下炒鞋文化的不是,教父级人马,果然敢言。
旺角波鞋街就好比东京秋叶原
“旺角波鞋街就好比东京秋叶原”
问到藤原浩对旺角波鞋街有何观感,他觉得这里好比“东京的秋叶原”,自命清高的本地潮流人,一听到或许有点不是味儿,但其实教父的分析可谓十分独到客观:“香港波鞋街十分特别,波鞋店在这里栉比鳞次,密集程度世界第一不在讲,更重要是同一款球鞋,在同一条街内,竟然会有数十间鞋店在出售,非常有趣。”
他再补充指:“这种经营情况,我认为与东京的秋叶原十分相似,数以十计商店在出售同的一件相同的电器,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这正正是一种特色”
而根据藤原的看法,香港当前的球鞋文化远比日本还要炽热:“如我所见,普遍香港人都会以球鞋作为日常生活用鞋,但在日本会相对多元化一点,消费者对球鞋的依赖性也相对较细。”虽然这番说话,可以解读成港人的穿衣品牌变化相对单一,但从另一角度看,即是香港人当真是很拥戴球鞋文化,都算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里原宿文化 还是要归功于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
虽然与藤原浩专访是一难得的机会,但教父本人其实一直经常穿梭香港等地,今次应Nike之邀来港之前的一、两个星期,才专诚来港出席Moncler Genius的访谈活动,足见其与香港区的紧密互动。既然如此,想来他对香港的流行文化,应该有着深切的认识和体会,那么香港的潮流工业,究竟有何不足之处和值得改善的地方呢?
“香港不足的地方,和世界许多大城市一样……”藤原浩稍作停顿:“就是太过繁荣,过于资讯和资源泛滥了”因为在现今全球一体化世代下,香港人很容易获得了外国的产品和新消息,这样在生活层面上当然是好,但却使到城市与城市之间太过相类,大家使用的手机、流行的衣服、追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也一模一样,长远便会使到该城市的人,失去了个人独特的文化气质。
藤原浩指这并非香港本身的问题,“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亦面临这一境况。而如果你当真要我回答香港的时装工业和文化,有何不足之处,我会认为是香港从前的时装根基可对薄弱,以至新生代的业界份子每每因为‘先天不足’,而起步较难”。之后藤原浩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虽然以他为代表的里原宿文化现在风行全世界,但如果没有前人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建立好完备的土壤,他自问原宿一众品牌在当初1990年代,也未必当真会扬名立万起来。那么这里所指的“前人”是谁?他直言是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早在里原宿品牌还是栖身原宿一角的岁月里,COMME des GARÇONS与Yohji Yamamoto已凭借独特的前卫美学,震撼巴黎时装周,这不但提高日本时装的声誉,也开拓出日本与欧美时装世界的桥梁,西方的时装媒体、买手及设计师,也是从80年代开始,才有意识地关注日牌的一举一动。”
西方时装界当年对日本时装文化的另眼相看,回顾藤原浩初期的潮流生涯,的确为他迎来很多便利,早在他的少年时代里能够远赴伦敦,结织Vivienne Westwood与Malcolm McLaren;随后亦深受Shawn Stussy欣赏,邀请他加入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从而建立出强大的人际网络(详细内容按此);就连藤原浩第一次接触Nike方面的人员,所接触者亦经已是Mark Parker。
所以或许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才当真是里原宿文化的先驱者,以后不要再说CDG与Yohji与URA-HARAJUKU无关了。
藤原浩:我以日本的职人工艺而自豪
除了先天优势外,日本职人的细心与用心,藤原浩亦认为是日本潮流文化赖以成功之所在:“近年好些传统高级时装品牌,都特意邀请日本品牌合作,推出Collaboration,于我的角度认为,这样新形式的合作,并非日本设计师改变了制作模式和营运原则,只是愈来愈多西方设计师懂得欣赏我国的职人精神而已,我们自己本身从来都未有改变……”
问藤原甚么是日系职人精神之珍贵所在,他以日本冈山牛仔裤和颈上的Goro's银器作为例子:“我国Craftsmanship出色的地方,除了是用料和造工皆认真之余,更每每懂得掌握恰如其分的‘微调’,对于传统产物,很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只会在最精要的关件部份,稍稍作改动正是了!这种思维对应在冈山牛仔裤和Goro's银器上更是如此,它们的本源都是来自美国西部和印第安部族,但经过我国职人们的改造后,却不时比原来的版本更为出色。”而藤原浩也强调,这种“画龙点睛”的精神,正是他当初最想注入到Nike HTM系列的元素:每对设计的改动并不大,却总是焕然一新。
波鞋杂谈:炒波鞋是一个很“无型”的事
提起藤原浩的丰功伟绩,建构球鞋文化这一贡献注定不可不提,他与Nike首席设计师Tinker Hatfield和CEO Mark Parker组成的HTM系列,其传奇地位,足以媲美Air Jordan和Air Max系列,但问到这些年来芸芸HTM创作之中,哪一个项目是他最为喜欢,他不想从中去比较高低:“因为对我而言,HTM的重要性并非其成品或销量本身,而是我与Tinker和Mark之间的奋斗和情义,每次设计之时,我们仨都会各司其职,先由Tinker设计鞋款大体上的理型;再由Mark领导实际的制作工序,而我则负责监修成品,为它提案出或多或少的相应改造。”又在座谈会期间,被司仪问到当下最想以哪对Nike鞋款,提案出最新的合作项目,藤原浩回答是ACG系列,叫人有些意想不到。
《一物》编辑部又问到藤原浩对时下的热炽的“炒鞋”文化有何看法,他不以为然地直斥这一风气不值得鼓吹:“说实话,炒鞋在我眼中,当真是一件‘几唔过瘾’的事,不但使球鞋文化失真,亦间接助长了假鞋市场日益壮大。”“所以对于好些超限量的鞋款,纵然我知道它将会有极大的升值潜力,亦了解到凭借我与Nike间的坚固关系,只要我一开声可以立即拥有这些鞋款,但老实说,我从来都不会要求人家送赠我任何球鞋的……”简简单单一段说话,已将一位潮流教父应有之风骨和态度表露无遗。
神秘的Air Jordan III
最后采访当日,藤原浩脚踏一对印有fragment design闪电Logo的Air Jordan III,配色外观,都是前所未见,立即惹来各方揣测到,热烈谈论是否将会是下一对与Nike合作的联乘大作,对于此,藤原氏得出的答案却叫人失望:“以AJ III作为合作主题,当初Nike和我著实都有这个打算,所以早前我就尝试将fragment design × Air Jordan I的蓝 × 白 × 黑配色,移植到AJ III之上,然而无论我怎样‘微调’当中细节,效果都难以令我满意,并非AJ III本身有所缺憾,而正正相反是它太过完美之故,Tinker Hatfield当年已将它打造得无与伦比,现在经已再没有容我把它提升的空间了,既然如此,我们强行生产它也是没有意思,因此它最后只生产了唯一一对Sample版本。”而那对唯一,当日正是穿踏在藤原浩的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