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寒冬】《Vogue》频频蚀钱 大规模革新又能否力挽狂澜?
《Vogue》即将在今年登陆香港,对于时装迷而言定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在期待港版《Vogue》诞生之前,负责英国《Vogue》的Condé Nast Britain传来“蚀钱”消息,在2017年亏损逾1.3亿港元。
Condé Nast Britain旗下拥有《Vogue》、《GQ》及《Glamour》等媒体,根据《BoF》的报导,Condé Nast Britain在2017年录得1.135亿英镑收入,比2016年下跌6.6%(而且2016年录得430万英镑盈利),亏损1,360万英镑。员工人数亦减少8%至610人,但工资的支出反而上升11%至3,980万英镑。不过,Condé Nast Britain的代表人员却指:“因为有特殊费用、会计、以及其他财务的计划,所以外界所报导的情况并不代表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
除了Condé Nast British亏损外,Condé Nast在2017年亦亏损了1.2亿美元。Condé Nast British为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旗下的分支,虽然Condé Nast与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同样属于同一母公司,但两者一直以来都强调大家是独立的个体,并遵从著不同的经营模式。不过,基于两者的财务状况都不太健康,2018年11月宣布Condé Nast与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即将合并。Condé Nast的行政总裁Bob Sauerberg将会离任,并由全球行政总裁取代其位置,一同管理美国的Condé Nast以及英国的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
其实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在2017年提高了对《Vogue》的关注,在影像和文字工作上增加了对全球25个地区的Vogue的支援(美国除外)。同时亦扩充了版图,相继在波兰、阿拉伯、Czechoslovakia(捷克及斯洛伐克)出版《Vogue》,而香港及希腊的《Vogue》将于2019年登场。不过,2016年的财务报告显示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在欧洲地区,亏损650万英镑,反而中国地区则录得盈利。集团除了财务亏蚀,内部人事变动亦十分频密。Wolfgang Blau Blau取替Nicholas Coleridge成为Condé Nast International主席、Albert Read成Condé Nast Britain常务董事、Emanuele Farneti任意大利Vogue的主篇等等,不少老臣子都被换走,集团大规模的重组、改革又能否力挽狂澜?
进入廿一世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年青一代都喜欢在网上吸取不同的资讯,导致不少纸媒持续流失读者群,甚至结业。连被称为“时装圣经”的《Vogue》也难逃一劫,在不同地区也录得亏蚀,即将面世的香港《Vogue》又能否创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