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选物店Hide & Seek深度谈 日系时装店在香港该如何走下去

撰文: 张荣熹
出版:更新:

香港独立时装店虽然不多,但能够鹤立至今者,却都是很具水准的单位,例如主打日牌服饰Hide & Seek,正是表表者,由2012创立至今,由九龙太子搬到港岛铜锣湾,一直就是以小本经营与默默耕耘的方式做大做强起来。时至今日不单在香港颇具江湖地位,更为传统日系时装中的男性类别风格,于香港这个七百万人口的地方,提倡了一种新的形式、风格与可行的道路。摄影:黄宝莹

位于铜锣湾耀华街的Hide & Seek(黄宝莹摄)
店内主打一系列低调日牌的服饰(黄宝莹摄)
Hide & Seek主理人Tiff(黄宝莹摄)

解构里原宿潮流的死因

日本时装及相关文化之所以会流入香港,Hide & Seek主理人Tiff当然不是第一批这样做的人,在他之前的二、三十年,就已经有着一群前辈们为香港人提供日系时装的养份,Tiff:“日本时装有着多个风格流派,亦与香港渊源极深,早在80、90年代KENZO、COMME des GARÇONS和Yohji Yamamoto为首的高级时装系品牌,已为日本在这里掀起了旋风;之后到90年代中goodenough、A Bathing Ape、UNDERCOVER及HEAD PORTER等里原宿单位堀起,结合日剧风潮,也成功将日本时装进一步普及到香港普罗大众之中;至于推崇复古的American Casual Style同样自成一派,成功将‘养牛’文化植根在不少港人脑海中去‧‧‧‧‧‧”

而Tiff所提倡的,并引进到香港的,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日本服装理念,虽然目前未如“アメカジ”或“里原宿”时装般,有着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称,但这些讲求简约低调、实穿、注重机能性,内里又不失一定街头感和复古元素的衣服,Hide & Seek却的确是首批具规模地将之引进香港的单位。这类衣服的特色,就是它们没有明显的特征和标记,一致都来得平易近人,是一种实实在在地存活在街头的服饰。也唯独这类无添加的衣服,才最容易将穿衣者自身的个性彰显出来,达至“人著衫,而非衫著人”的境界。

既简约又穿著舒适,却又不失当代时装中相应的时髦感及机能性,如斯种种,都是Hide & Seek一派所提倡的日系时装之特征。(Meanswhile)
少年时代的藤原浩(网上图片)

其实和很多香港男生一样,在未爱上简约日系服装理念之前,Tiff也是里原宿潮流文化的追随者,学生时代“排队买限定联乘单品”的经验也十分丰富,“只因里原宿文流是每个成长在90年代潮流人的集体回忆”Tiff如是说。而问及里原宿潮流何为今非昔比,他也别有一番体会:

“首先是当真群龙无首,里原宿文化是一个需要偶像挺身而出的文化圈,藤原浩、NIGO、高桥吾郎、高桥盾、SK8THING、高木完等等,都是那时响当当的名字,由他们设计服饰,再由木村拓哉为首的人气穿上并登上杂志,都成功叫年青人对原宿潮流趋之若鹜。”“然而时移势易,现在里原宿文化已经产出不了任何具代表性的名字,以日本的时装其受欢迎与否,也渐渐不再以‘人’作为准则依归。”如是者,失去了偶像崇拜诱因的里原宿,其衰落也是无可避免。

“第二,就联乘合作Collaboration的手段已然见底,原宿品牌当年之所以大杀四方,一连串成功的Collaboration企划极其重要,想当年PORTER JAPAN之所以找来藤原浩合作,打造HEAD PORTER,背后原因就是看准原宿单品对策动Crossover的动员能力,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在这个Dior也可以任意推动联乘合作的时代,里原宿也失去了这个从前独有的魅力。看看时下的PORTER JAPAN吧!现在他们自己都可以轻易地与NEIGHBORHOOD和Bape推出合作系列了,从前唯HEAD PORTER做到的东西,原来今天大家都能够做到,所以HEAD PORTER已然失去价值,到今年终于‘被消失’,其实一切也在情理之中。”

“而日本人愈来愈追求低调简洁的穿衣理念,也对里原宿时装构成打击,goodenough的"g"Logo、Bape的猿人头以至Fragment的闪电图案,都证明了大多数里原品牌对标记和标签性的依赖,偏偏时下日本年青一代却渐渐否定了标签的意义,无怪里原时装顿失方向。”

虽然里原宿潮流已一去不返,但日本时装在全球仍然发展旺盛,承如Tiff所言:“只不过是世人现在已追求另一种形式和风格的日本服装而已。”(黄宝莹摄)
+1

日系选物店的经营心得

里原宿时装文化的殒落,无疑为Hide & Seek一流派的时装提供了客观的土壤,却绝非唯一原因。Tiff:“更重要的是,这6、7年间日本品牌一改从前固守封闭的战略,改为积极对外开放。”日本人一向内俭,普遍英语水平也不大好,加上是一个重道义的民族,外国人如要和他们洽谈生意,往往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以建立信任才可;再者从前日本国内经济环境较好,大多品牌只针对国内市场已足以维生,在如此‘唔忧做’的情况之下,当香港商人要洽谈代理他们的品牌,亦自然爱理不理,最终促成日本水货店的兴起‧‧‧‧‧‧”

不过随住日本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当地服饰品牌也意识地,如继续奢望单靠日本国人消费,最终只会“死路一条”,因此近年很多日牌都积极发拓国外市场,不但欢迎外人代理他们的品牌,更会主动地国外推销自己的产品设计,普及性之高可谓前所未见,Hide& Seek也正正于这个世代洪流之下,看准时机,而成功引进Still by hand、Meanswhile、Curly等新兴品牌。特别是Meanswhile这个品牌,2014年4月才创立,但在2016年已荣获《Tokyo New Designer Fashion Grand Prix》新人大奖,如斯天之骄子,比着10年要代理的话,定必困难重重,反观这些年Tiff和品牌设计师藤崎尚合作,虽然不至于一蹴而就,但想来至少人家还是积极和乐意进行互动的。

Meanswhile推出的Cordura物料背包一向大受欢迎。(Meanswhile)

Tiff:“而且过往日本人之所以对外国人相对抗拒,乃是因为老一辈的国人仍然比较少出国,较少接触外国文化。但新生代的日本设计师,其实就和很多香港人一样,自少就到外国旅游甚至留学,接触他们对外来人的担忧和反动,自然比他们的长辈少得多了。”

但也别以为引进日牌的难度减轻了,本地时装店代理日本时装就一定没有后顾之忧,于Tiff的专业眼光之中,其实难度仍然不少:“可能大家会发现Hide & Seek也好,其他行家也好,近年成功带入香港的新颖日牌已然增加了不少。但想告诉你的是,实情是尚有许多许多极具水准的日牌,仍然没有被带到香港来,个中原因并非我和其他行家对这些低调品牌缺乏认识,而是当真没有信心把这些牌子带来香港之后,成功‘做起’它。”

虽然在香港经营日牌之路并不容易,但Tiff始终认为日本时装在造工和细节上的专重程度,其平均水平之高,世界其他地方根本就难以媲美。(黄宝莹摄)

Hide & Seek主理人这番用心良苦的感慨,正正导出了当前本地经营日本时装者的情况:好些香港人口口声声高呼钟爱日本时装及相关文化,但对于成千上万的日牌而言,他们有心去接触、认识甚至购买的单位,其实就只有那十数个而已,知名的继续知名,名不经传者就继续默默无闻,即便有独立时装店将它们带进香港,再耐心透过ig或Facebook等渠道慢慢推广它,其成功与否仍然是未可知,皆因香港人对于未知的设计,未知的品牌所衍生出的好奇心,从来都比日本为低,近年甚至有被内地同胞迎头赶上之势。

“当然,如果首批引进这些新晋日牌的开荒牛,是香港那几间大型时装店的话,我相信很多潜力日牌在港的‘际遇’也会好得多,遗憾这些有财有势的时装店却才是最保守,甚少身先士卒第一个将品牌带进香港,而是让小型时装店慢慢地将这些新牌‘做起’之后,才坐享其成地以独家代理的方式,抢夺了人家苦心经营的品牌‧‧‧‧‧‧”当然在商言商,大集团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这样做也进一步削弱了小型时装店引进新品牌的斗心和勇气,长远对香港时装风气有害无益。

近年Hide & Seek除零售以外,也积极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及设计师见面会活动,这的确是香港独立时装店在未来必须要行的新道路。(黄宝莹摄)

Tiff续道:“抚心自问,经营品味日本时装从来都不是一门赚大钱的生意,因为时装界,能够赚钱的营销模式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利润高但量少的单品,传统欧洲高级时装产业正是这一类;而另一种则每件利润少,但产量高的产品,这类的代表者,当然就是那些薄利多销的Fast Fashion品牌。”“至于大多数的日本时装则不属于这两类,较之欧洲大牌定价便宜得多,但产量却又比快餐时装少上许多了。”

可见“盈利”这两个字,从来都绝非日本时装引人入胜的地方,反而“内涵”、“心机”与“品质”这些词汇,才是属于日牌服饰最优美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