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展览】解说日式传统Boro与Sashiko布艺
今次笔者因为得到MAD创不同协作的赞助,到日本交留两个星期,而对于衣服修补我一直都希望正式学习。
撰文:Kay Wong图片:由投稿者提供
东京 ‧ 浅草 ‧ 看传统BORO布艺今次机缘巧合,到浅草区探望好友时,她刚好介绍我们到Amuse Museum的开馆十周年特别展览,实在太兴奋了!展出的正是我们想研究的Boro布艺“美しいぼろ布展”!场馆内的展品全是Chuzaburo Tanaka的收藏品,他走遍青森县的农村和渔村去搜罗60年代留下来的Boro布艺足印。
难以想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死了,亲人争的“财产”竟然是死者的Kimono,因为当时衣服比金钱还要贵重。而Boro布艺是起源于日本东北的青森市,当时东北土地贫瘠,棉是种不出来的,当地人只可以种麻,用麻布做衣服。冬天到了就会将一层一层布加上去,找到任何布碎都会拼缝上去,来渡过寒冬。
MOTAINAI?
Boro直译是烂布的意思,很欣赏人们曾经对于剩余物资的珍重。而当中最大感受的日文词汇Motainai是“实在太浪费” 的意思,不只用来形容布料,或食物或物品,甚至是形容当有人去世,他们的亲友也会用Motainai来表达这么好的人离开了实在太可惜了,很具体很有意思!即使在当地学习日本传统修补技术Sashiko刺子绣的时候,老师也只是容许绣至不多于2毫米的线才可以剪掉和换线,时时把Motainai挂在嘴边,这种不是花费不起,而是处处对资源的尊重和珍惜,实在要多加努力去注意和学习!
这里的衣服都充满爱,一针一线,每一块布都是由妈妈或是婆婆编织缝纫而成,当中包含了家族的故事、历史和传承;甚或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有妻子造给丈夫的,也有男生为未来妻子遮风挡雨而造的稻草雨衣‧‧‧‧‧‧不禁令我们反思:现在由别人的妈妈和妻儿所造的廉价衣裳,当中又包含著什么意思呢?越想越觉得Boro布艺跟日本的Wabi-sabi“侘寂”美学与哲学非常紧扣。“侘寂”哲学拥抱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所以“侘寂”美学里会看到很多不对称,粗糙,简洁的元素,并欣赏自然物体和过程的自然完整性。如果你碰巧在东京的话,推荐你看这个展览!
布文化と浮世絵の美术馆111-0032 东京都,台东区,浅草2-34-3www.amusemuseum.com
到日本长野学刺子绣
刺子绣应该算是一种易学难精的日本传统民间艺术,Sashiko日语有小针小针的意思,是一种江户年代留传下来的手缝刺绣技巧,针步应该如一粒米的大小,主要以最基本的Running Stitch针步去做。古代刺子绣有着补强、保温的作用,意思是因为布料物资短缺,农夫、渔民主要只有一套衣服,所以衣服破了会用刺子绣拼布缝补, 天冷的时候会多加几层布上去为保暖之用。时至今天刺子绣已演变成为以装饰作用、艺术性较强的民间艺术。
今次远道来到长野县的信浓大町市找到传统刺子绣仓科文惠老师,学习传统的刺子绣,今次我们来学习的是一目刺Hitomegashi,透过两天的课堂学习。我们的这位文惠老师从十二岁起就开始做刺子工艺,至今已五十多年了,学习的时候,不禁佩服著她的坚持与耐力,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非常细心的教导和亲切地照顾著我们,很难忘我们最后说不完的日本式再见!
透过刺子绣思考人生
从来都觉得刺子绣根本就是冥想的一种,今次上课一边绣一边有很多灵感涌现。
1)基于传统日式Motainai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老师经常挂在口边的口头禅,每每提醒我们不要浪费。就从老师教我们打结开始,她留下来的线头不超过2cm。真的非常欣赏日本人惜物的意识,我们也要好好反思,好好的保护、珍惜地球上每一分一寸的资源!
2)刺绣是需要保持心境平和的状态,才能绣得好绣得快,相反欲速则不达。而且当出错的时候,尽快发现是很快可以修复的。
3)在起步时,是无法想像过程完成时候的画面,但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当我们学习刺绣复杂的图案时,每一步都需要思考“路线”如何走。这样真的不禁联想起我们在坚持的升级再造时装路,这条路一边走难免会有疑惑的时候,不知为何经历了这两天的刺子绣课堂,心中的结有点解开了一点点。刺子绣好像在告诉我们:每走一段路,风景都有它的美,在转角位要小心翼翼地计划下一步,走对了便会陆续有花开;这样说好像有点抽象吧!有机会试试时,你便会明!
这个旅程由MAD创不同赞助Fashion Clinic到首尔和东京考察交留。MAD以香港为家,是个结合思考和行动的地区性协作平台──在这里发掘创意的社会潜能、结识跨界别的Changemakers,一同以创意创新回应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