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匠相传】刘惠鸣谈粤剧 舞台如天桥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粤剧服饰糅合历史元素,配合夸张化妆,形成独特的舞台效果。戏服华丽典雅,妆发深刻鲜明,而且不同的样式各具象征意义。透过“扬鸣粤剧团”总监刘惠鸣老师的分享中,让我们从粤剧中发现不一样的穿戴艺术。
摄影:吴钟坤
不一样的粤剧穿戴艺术
“宁穿破,莫穿错”这句戏行谚语,强调演员服饰穿戴的重要性,观众通过演员身上的戏服、头饰和饰物等等了解角色:“不论在戏服与妆发上,在舞台上都是比较夸张的呈现方式,目的是要令到最远离舞台的观众都能看得见。当一走上舞台时,看看我们的打扮,你就知道角色是忠或奸。”刘老师更提及到不论服饰、头饰和鞋履,全都是手工订制:“现在很难找到人订制戏服,不过有些人会走去北京找老师父制作,但做出来的衣服却失去了广东粤剧的味道,所以要不断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原来,头饰、服饰和鞋履都需要找不同的师父订制,刘老师更有一套戏服,订制了三年才能完成,手工订制质量当然好,但价钱也不可看少:“人工都是放在治装费上。”
戏服上的花纹图案,既是装饰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龙代表权威、虎代表勇猛等等,早期这些花纹图案都利用珠片缝制:“珠片的光度,能使戏服更闪烁耀眼。”不过这类服装较花时间及重身,后来更渐渐被传统刺绣取替。听刘老师说,戏服变化最大的是,有些女孩子的服饰已不是绣花,而是利用印度布料来制作戏服:“只要所有表演者在舞台上,都能够穿戴一致性的戏服,其实甚么设计也不是问题。”
“衣箱”是代表甚么?
“衣箱”是演员放置戏服的地方,问到刘老师多年收藏了多少戏服,她则回应我:“我也没有数算过,大约十几个衣箱吧。”不过在粤剧行业之中,有个职位也称之为“衣箱”,主要负责戏服和道具等管理,其实就像时装骚的Dresser似的:“做‘衣箱’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学问,因为所有衣服都必须懂得如何穿戴,很多更衣功夫都非常繁复。”粤剧的穿戴,也是一门艺术。刘老师更透露,虽然现在有学做“衣箱”的课程可报,不过入行的人则越来越少,通通都转向话剧界发展。除了粤剧,其实这门隐藏在该传统文化中的职业,也需要传承下去。
粤剧传承之路
“将上一代的艺术传承去下一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粤剧这行的人都是比较保守和封闭,他们不想把自己的功夫传给任何一个人,因此不熟识的人,通常都会觉得粤剧十分神秘。”粤剧在香港始终属非主流娱乐,而这个传统文化确实受了不少冲击,因此粤剧更需自强不息,才不会轻易被社会淘汰,正如刘老师所说:“现今的思想,已经不像旧时那样,变相人们更希望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并愿意把当中的技巧教授给后辈,但愿他们可以欣赏这门艺术。”身为粤剧老师的刘惠鸣,她小时候的志愿,就是想当一名老师,如今梦想成真,并表示教导别人是一种责任,多年从事粤剧教育工作的她,对于推动香港粤剧贡献良多,自自然然为粤剧传承之路,多了一份使命感。
随着时代转变,或许很多人认为粤剧是上一辈的文化,加上旧事物陆续被社会淘汰‧‧‧‧‧‧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往往都是最珍贵的宝藏,一旦消失再后悔也没有用,而粤剧仍能生存至今,也多得前人把它传承下去,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紧贴【01众乐迷】Facebook专页: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