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ury Vintage:强势崛起的古董时装经济学
Vintage的意义,除了让时装人有更多选择、透过衣着保留当时的文化风格、让收藏者保留回忆……更重要的是,Vintage拥有强大市场潜力,尤其是拥有历史、拥有品牌、求多于供的Luxury Vintage。
高级时装(high-end fashion)其实是一个贩卖梦幻的工业,人无我有的“独家”感会演化成荣耀、阶级和自我感觉良好。一众老牌、大牌卖的正是这种奢侈感,让反复帮衬的客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感觉良好。但近年时装界持之以恒的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开始转移,从时装中获得优越感的方法开始多元化,可能是选择“轻奢侈”(Affordable Luxury)品牌,可能是选择古着——谁说Vintage一定要和军装、牛仔服和工衣画上等号?这里的“古着”,讲的是过季的高级时尚单品,以及珍贵的设计师作品,亦即是近年在国外以及网络平台上大受欢迎的“Luxury Vintage”产品。
蔗渣价钱烧鹅味道
“Luxury Vintage”与“Affordable Luxury”的概念异曲同工,都是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购买奢侈品才能得到的认同和满足,后者放弃将自己定位在高端奢侈品的位置,反而保持对潮流触觉的反应;前者则保持高端奢侈品的品位,而放弃追逐新季新款新设计。《一物》曾经对后者有过分析及评论,我在此不再多谈,惟“Luxury Vintage”的兴起,道理其实很简单:试想想,街口新开的日式松饼店,要大排长龙购买的原味梳乎厘班戟大概$100一客,一个月后松饼店再度推出新味道,原味的售价可能会打个八折优惠。
新,永远是开价更贵的合理原因,但想深一层,那块班戟其实出自同一个厨师同一家店,我们购买的,是那个品牌的形象以及产品质素的保证。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名牌就是名牌,能用便宜于品牌专门店的名牌更是好名牌,当季与否根本非首要考虑。由是观之,著名奢侈品二手网站The RealReal、位于美国的“Luxury Vintage”专卖店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甚至是本地代表Guiltless,都是因应这个供求因素而衍生出的另类高级时装店。作为潮流大客仔的“Millennials”对这些二手奢侈品更来之不拒,一方面是过季时装代表你“不随波逐流”(但会追随logomania),另一方面是几千块买一个过季Chanel手挽盒真的很抵……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产品:
收藏家的巨额投资
但与此同时,“Luxury Vintage”也可以是奢侈和阶级分野的极致表现。高级时装是奢侈的,但总会有手袋、有首饰比其他产品更奢侈。闪闪生辉的珠宝首饰和钟表不在话下,甚至一个手袋也能晋入奢侈传奇。屹立拍卖界超过两个世纪的佳士得近年看中古董奢侈时装的市场潜力,积极发展时尚相关的拍卖会,以及部分中高价的网上时装单品拍卖。近年最轰动的,非2017年佳士德拍卖Hermès的喜玛拉雅尼罗鳄鱼皮Birkin手袋,录得港币298万元成交价,创下现存记录中史上最贵手袋的头衔。揹着手袋出街,等于揹了大半层楼在身上。而一些名人用过的二手手袋、珠宝和服装等,同样有价有市,想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戴卓尔夫人等服装,在佳士得的拍卖上同样价值连城,即使一些名不经传的品牌,价钱也会翻上数倍。
更疯狂的是,不少投资银行专家、拍卖行老行尊以及市场分析师均公开表示,Birkin手袋的升值潜力可比黄金,回报率甚至能够抛离股票市场的升幅。而回归香港,坊间甚至出现专以名牌手袋为抵押品的财务公司。(当然,前提是你拥有的手袋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价值。)“Luxury Vintage”早已超脱单纯时尚、工艺、打扮等范畴,自成一个独立的小经济体系。
控制心理的时装经济学
《一物》常言,时装不只是时装,更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在还能加上经济、阶级等意义。前两者将时装定性为宏观的社会发展和政治潜意识(Political Unconscious,理论出自著名左翼评论家Federic Jameson)的影响和塑造,后两者则建基于微观的人类心理学和欲望分析。时装产业正在做的,其实是限制供应、增加需求,从而在交易其中获得利益。“Luxury Vintage”既在破坏传统时装产业的供需循环,却也同时巩固高级时装创造的梦幻与阶级幻想,当中的一体两面实在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