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Lai:时装是行走的建筑
文学研究中有种理论叫“文本互通”(Intertext),意指不同范畴的作品相互对照、参考,从而衍生出新的创作,时装与建筑正是如此关系。《一物》早前访问英国注册建筑师黎隽维(Charles),大谈两者的连系。
看国外的时装评论时常会看到记者形容一套衣服很“architectural”,以前总觉得不以为然,普通一件衣服怎么能跟万丈高楼相比?后来看多了制衣背后的过程、对剪裁结构了解深了,才渐渐明白时装设计何以跟建筑相比。从设计构图、制作纸样到生产,时装和建筑的创作过程竟然如此相像。
受访者Charles深谙建筑之道,一语道破两者关系:“建筑理论中有‘Tectonics’一说,讲的是不同物料的结合;建筑用硬物料,时装用软布料,其实异曲同工。”譬如传统中国建筑的入榫方式,建造出的房子不但结构坚固,榫卯结合的位置亦拼成独特形状,实用之余不失美感。反观时装设计中种种处理布料的方法,如立体剪裁、皱褶、布雕,以至最普遍的A-Line、伞裙等,其实都是利用不同的接合方法营造特殊效果。殿堂级设计师如川久保玲、三宅一生、Cristóbal Balenciaga、Christian Dior等,都是将建筑构想融入衣裙结构的前瞻者。Charles笑说:“形容时装为行走的建筑也不为过!”
除了同样注重结构美感,时装与建筑都深受时代和文化影响。Charles说:“人体其实像建筑物的骨干,撑着外在的衣服;但因应不同的剪裁、花样、款式,展露身体的位置和比例亦有所不同,因而呈现出极具年代感的独特风格,也算间接反应历史。”1920年代的“Flapper Girls”、1960年代的“Space Age”、1980年代的“Yuppie”固然是经典的时装风格,后世设计师亦常以此为灵感启发;其实建筑亦有“Rococo”、“Bauhaus”、“Art Deco”等不同时期的特色,同样对时装设计师影响深远。
从今季时装周回溯历史,在天桥上出现过的“architectural pieces”固然多不胜数,建筑师与时尚品牌的跨界联乘亦时有所闻,让《一物》带读者们细看以下出色设计:
访问:方太初
剪辑:邓启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