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策展人让藏品说话 神隐展览背后的总设计师︱艺术职场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读艺术揾唔到食?唔做艺术家可做乜?疫情下多项政策限制,艺术文化产业还有怎么可做?“艺文格物”栏目【艺术职场系列】,将透过与不同行业的人士访谈,向大家介绍与艺术文化产业有关,而又非艺术家的工作岗位。我们系列这次介绍的工作,是大小展览背后神隐的设计师 ── 艺术展览策展人。

经常看展览的读者,未知曾否有这种体验:在静谧舒适的室内空间,远方传来幽幽乐声,展品布置看似错落而有序,空间规划得扑朔迷离,由走入展场一刻给无声引路,每经历一个展区,恍如一次意外的新体验,最终众里寻他得其英华,在一角处找到一个能让你能伫足观看,细味再三的作品,让这倘文化旅程划上圆满句号!

一个艺术家一生多个作品,应如何归类呈现大家眼前?联合展览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又如何寻求共同话语,互相对话?每一个展览背后都有一位设计师隐身其中,他透过空间的运用让观众经历不一样的体验 ── 这个角色便是展览策展人。

“策展人就像一个厨师,我们将不同的食材融合,烹调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当我们享受菜式的时候,仍能分辨出每种材料的独特质感。”

M+视觉文化博物馆视觉艺术副策展人谭雪凝以厨师比喻这个角色,那她如何做出具“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文:赖家俊︱图:M+视觉文化博物馆

M+视觉艺术副策展人 摄影:Winnie Yeung@ Visual Voices 图片由M+提供

“一个好的策展人所策划展览是可以给观众留下情感及知识的冲击,这正正反映策展人角色的重要性。当参观者进入展览空间时,他们会发现每件作品的展示方式不仅是为观看者说话,同时作品之间也是彼此对话,因而带出展览的信息及主题。”

在英国大学研究院修读艺术史的谭雪凝,回港后便在康文署下的艺术机构工作,开始她在香港艺术策展人事业,直到2012年加入视觉文化博物馆M+至今。她表示由于每个策展人的背景不同,有的是从艺术实践(art practice)训练出来,有的如自己一样由学院的艺术史(art history)系统出来,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个人的策展风格都各有不同,但她强调前提是策展人不可以将强烈的“个人风格”加诸于展览中,而忽略其最终目标是要把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意念反映出来。

“策展人同参展人的关系确实十分微妙。在策划展览期间,策展人的角色会是一个陪伴者,陪伴参展人或艺术家为展览创作,时而亲密,时而保持适当的距离,就好像催化剂给予支持;策展人亦是参展艺术家及观众之间的桥梁,将展览重点以及艺术家作品的抽象概念以观众容易明白的语言作诠释。”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 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做研究让公众明白藏品价值

谈及策展人的工作,顾名思义是策划展览及出席展览开幕,谭雪凝表示策展人很多时候还需要对博物馆藏品的收藏策略及藏品作研究,与不同部门的专家商讨藏品的保护工作,同时亦需要与教学及诠释以及数码部门合作怎样将藏品的故事及展览的内容向公众传递,以及出版研究报告,从而为一系列藏品赋予意义,让公众明白它的价值。

她以加入M+后的经历为例,在她刚入职时刚好是乌利.希克博士将他大部份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捐赠给M+之时。“对于这批希克捐赠M+藏品,当时较缺乏关于整个藏品系列本身作为世界上最全面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价值的论述,同时亦是国际博物馆均会珍而重之的馆藏。”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她和M+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皮力博士策划了以M+希克藏品为主的展览,并在瑞典、英国和于2006年在香港的ArtisTree展出,同时亦致力以艺术史角度梳理、诠释整个藏品系列,并出版《七十年代后的中国艺术:M+ 希克藏品》一书,让公众了解M+希克藏品对今日中国的印象与理解。

香港人独有文化背景

看一个城市艺术氛围,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看艺术场馆数量。随著社会变迁和商业模式转变,香港愈来愈多不同类型艺术展览供大众欣赏,除了政府经营博物馆外,深水埗大南街一带、中上环的传统商业区都有艺廊定期举办活动,近年多个大型购物中心亦引入多元艺术展览结合营运模式,而西九文化区内多个博物馆相对落成,香港势必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国际艺术文化重要桥梁,土生土长的香港策展人,在此可担当什么角色?

“作为香港土生土长并成长在黄金1980至1990年代的策展人,经历过殖民地及本土文化,以及积极与世界互动而揉杂出来,渐渐孕育只有香港才有的独特文化。香港人一直拥有这种开放的态度及特质,而这背景对我的工作有著深刻的影响。因此我更希望能够大家以开放的角度观看香港与亚洲艺术,我的角色是将未被包括在国际艺术叙事上的加上香港艺术史的论述,譬如1980至2000年代香港、中国及亚洲摄影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包括M+的藏品研究中。”

谭雪凝表示她所任职的博物馆是全新形式的文化机构,包含博物馆功能和其他重要主导理念,它强调最多的跨界协作和最少的界别限制,而要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世界级的新型博物馆,策展团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会以研究为基础,并以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原则去筹划展览或发展藏品。确保藏品及展览以最合宜的方式呈现,同时促进讨论、研究和学习,并且增进知识及带来乐趣。 作为香港的一所重要文化艺术机构,她与团队亦从香港及亚洲视角出发,诉说在这里的历史和故事,引发重要的讨论,从而启迪和丰富大众的生活,在香港这个愈见蓬勃的艺术生态中培养更浓厚的艺术文化。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 化”的展览现场照片 摄影:M+郑乐天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批判角度理解新艺术媒介

疫情下,愈来愈多非实体线上展览或NFT艺术品出现,谭雪凝认为在疫情期间出现的数码文化以及NFT现象,策展人更应以批判性角度去理解它及其观察与上世纪诞生的数码艺术历史的关系。

早前因政府防疫社交距离措施,多个文化场所被关闭逾百日,她认为策展人在这背景下更要懂得利用科技之便利,透过网络平台保持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例如在疫情期间,她与团队便推出线上平台《M+杂志》提供虚拟导赏团,让观众可安坐家中参与,又定期举办研讨会和讲座,与其他博物馆和艺术工作者交流策略,更不时邀请公众参与。

“当全球面对不安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肩负起责任,继续为公众提供欣赏艺术的机会,安抚大众心灵,体现公共文化机构的存在价值。”

【希克捐赠M+藏品】

给年青人入行锦囊

谈及至此,恍惚策展人所有工作都是环绕在如何举办一场好的展览而运作,但谭雪凝认为其工作远不于此,亦勉励年青人想投身这行业,先要扩阔视野打好基础。

“策展人作为艺术文化圈的一份子,当代艺术策展人更需要有广阔的视野,不仅关注自己所工作的机构,更是要留意及支持艺术生态圈及艺术家。”

她表示想入行的年青人要留意本地的艺术生态,尝试不单只是看展览,更重要是关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轨迹。过去十多年以来,香港在国际艺坛愈被受重视,年青的策展人不论他们是以香港、中国或亚洲艺术为其专业亦需要带有国际视野,他们需要知道艺术家许多时候的创作不单只聚焦本地,艺术家亦关心世界各地发生的问题,包括地缘政治或性别等议题。

“不论在疫情前或后疫情时代,21世纪是流动的世界,不论是本地或国际的故事均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年青的策展人亦需要有极大的热忱和耐性去累积策展经验,因为这个行业是没有捷径的,要以扎实的策展工作来证明自己,才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立足。”

【延伸阅读:历金融危机转型艺术公关 NFT世代社群推广为何重要?︱艺术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