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从执书包到选大学 “懒妈”放手慢养培育子女独立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个美满的人生,所以尽可能都会事事为他们做足准备。不过育有一子一女的Virginia就指,自己教养小朋友是以“独立”为目标,所以从孩子跌倒受伤、执拾书包、到长大后结交朋友、选择人生方向,她都“放手慢养”当一个“懒妈”。不论是女儿Noelle升中四时想停学一年到意大利交流闯荡,还是有读写障碍的儿子Aaron决心远赴德国升学,都让他们自由探索,让他们明白做所有决定都有得有失,要对自己负责。摄影:邓倩萤(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让孩子从小接受挑战

现在的小孩,几多岁可自己乘搭地铁到处走呢?今年24岁的Noelle和22岁的Aaron从小上学下课就自己乘搭地铁的,“那时我有给他们最基本的手机,我就懒懒地在家,他们去到地铁站会告诉我;去到目的地又会告诉我;走的时候也会通知一声。”有次Noelle小学二、三年级由荃湾搭地铁到金钟找妈妈,学校校长就要求Virginia写封信,证明这是妈妈的决定;也有老师不放心,放学陪Aaron搭地铁,但Virginia表示:“其实不用的,他有手机会自己交代位置,有事会找我。”

正正有一次,Aaron就因为在地铁遗失了钱包,要找妈妈。Virginia到现场“拯救”了他之后,没有责怪他,反而是跟他分析:“刚才你把钱包放在哪呀?原来放在背包外面呀?就是啊,有时候可能走路时丢了,或者不小心被人拿了。下次要记得小心一点了。下次有同样事件没有问题的,跟职员说要找妈妈,他们一定会帮你。”所有事情让孩子体验过,他就知道下一次要如何处理,总有方法解决难题。

不帮忙执拾书包穿球袜  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

Virginia坦言自己教养小朋友的目的很简单-独立,全面的独立,对自己负责,明白做所有决定都有得有失,每个决定的后果是自己承受,不可以责怪别人。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事,在孩子的学业上,Virginia也“翘埋双手”让他们学习为自己负责任。她不会主动帮孩子的手册签名,试过有次Aaron被校长警告“贴红纸”,他问妈妈:“妈妈为何你不签名?害我被校长骂呀。”Virginia回说:“对呀,读书上课是学生的本份责任,应该是你主动给我签的,而非我去找手册签。下次记得给我签啊,不然校长又帮你贴红纸。”

Virginia更不会帮子女执舍书包,她跟两姊弟说:“我不会帮你背书包,如果你不想那么重就自己收拾书包,你背得到全部就自己擡回去。如果要减轻负担就自己想方法吧!”最后Aaron就想到把某些课本放在课室。而父母最烦恼的功课,Virginia也能轻松面对。孩子在课业有需要可以找她,她一定随时候命,但不会坐在孩子旁边看著他们写每一只字;又不会用橡皮胶擦走错的字,因为她认为改功课是老师的责任,而且如果家长全改了,老师就不知道学生的弱点,又怎可以帮到他们呢?

而当Aaron7岁去踢足球,要换长球袜时,“懒懒的”Virginia又坐在一旁,让Aaron自己穿袜穿鞋、脱鞋脱袜,旁边的妈妈忍不住说:“你不帮他?这双鞋子很难穿,鞋带很长,等一下可能会松掉跌倒。”Virginia说:“松过一次他下次就会知道怎么绑。”最逗趣的是,事后Aaron回家问妈妈:“为什么队友们都擡起脚,让佣人或妈妈帮忙穿鞋穿鞋,他们没手没脚吗?”Virginia认为连绑鞋带都绑不稳,如何期望孩子日后会做好其他事情呢?“我觉得有时父母很变态,小时候叫他这样不要做那样不要做,但到他中学时又要他什么都要做得到。问孩子为何不懂得安排时间,只懂打机又不做好功课,这是因为他小时候你都不让他自己做。”

+1

孩子有需要时施以援手 “隐善扬恶”

虽然Virginia给予孩子很多空间,但在孩子真的需要帮忙时,也会尽全力协助他们。就像Aaron在小学一年级时确诊有读写障碍,更发现是资优生,IQ比一般人高,但Virginia从来都没有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资优是他的强项,他自然会发现到自己学习比其他小朋友快;但读写能力是他的弱点,他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弱点,才可以改变、加强、努力。”而且Virginia不希望孩子会以资优作借口,要学校跟随自己的能力去调整学习进度,这样反而会害了他。

在交给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家处理的同时,Virginia自己也修读了相关课程,希望教导Aaron不同的学习技巧。例如他知道Aaron不可以光坐下来写字,会让他对著墙壁一边打乒乓球一边串字温习默书、用冰箱外的磁石串字,加上“空中写”、“口中讲”,以发用“左左右三部、上下两部”的拆字法等等。不过孩子长大后,Virginia认为妈妈教儿子一定是“战场”,她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不会纠缠在他们的读书考试上,只让儿子跟随私人教师学习中英文写作技巧。最后Aaron在DSE中考获4科4、两科5以发两科5*的理想成绩,更决心到德国升读大学。

Aaron入读德国非私立大学,无论学士或硕士课程都是€500-800一学期,一年生活费等同在香港读大学。

放眼世界  我们都是“地星人”

除了希望孩子学习独立,Virginia还要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看新闻看互联网,都只是“看”,不会领略得到,趁年轻,还有时间可以花费”。她更经常对子女说:“我们都是“地星人”,不要只局限自己是中国人、香港人。人一生不长,你想充实、快乐、体验更多,还是想著要赚钱?”所以其实Aaron到德国升学,也是受到妈妈的影响。

贯彻要子女学习为自己负责任的教养目标,Aaron选择大学时要自己准备了“ABCD plan”,他坦言选择德国,是因为“在香港留了17、18年,出去玩都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想去玩多过读书。”加上他对工程有兴趣,自己透过外国交流协会升学讲座了解到理科是德国的强项,所以最后得出这个选择。虽然起初因为学生签证、住宿问题等遇到很多困难,但最后Aaron都能顺利解决,更在留学期间对德国年轻人面对的困境,以及医疗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AFS 是全球非牟利义工组织,只要15-18歳青少年都可以申请,有经济需要可申请资助免费。Noelle就选择了到意大利见识见识。

中四休学一年  到意大利交流闯荡

弟弟到德国升学,其实姊姊Noelle也不遑多让。Noelle中四时参加了世界性组织AFS的交流计划,休学一年到意大利西西里岛交流。虽然AFS是Virginia介绍给Noelle,但她不希望子女会说出:“你要我读而已,我只是帮你读。”她指听到这句话会很伤心,所以她有一直跟Noelle沟通,要她思考清楚自己去交流的一年希望到一个怎样的城市生活。Noelle笑言自己是因为爱吃,所以选择意大利,不过再想深一个层,再想想妈妈的问题,认同英语系的国家可能以后读书、旅行都会去,选择一个非英语系的国家可能会更有趣。

在意大利的一年,她感到读书气氛比香港轻松,但同科目也有相当大的分别,要修读哲学和拉丁文,而艺术科是要学习画建筑图和修读艺术史;英文科则是以意大利文翻译一次英国文学。虽然第一次独自逗留在言语不通的国家,首两次跟妈妈通讯也不禁哭起来,但在这次旅程中她得著良多,更十分欣赏意大利人的热情。她表示即使在香港的大学认识新朋友,也不会有这个待遇。

+5

庆幸妈妈不是典型香港家长

Noelle指妈妈从小让自己决定大小事,对她甚有启发,“去到意大利,我有想过为何要去,无缘无故停学一年,人生路不熟,我要做什么呢?我都挣扎过;入到香港演艺学院时,我又想:进来读4年那么辛苦为了什么呢?为何我当初要选这科呢?所有事都是我自己选择,无论我选得多错、多不好,我都会继续完成,再看看之后如何作出。”她坦言,若果妈妈是典型香港家长,应该一早跟家人翻脸。因为她知道自己很固执,由其是叫她去东,她偏去西,她觉得要反抗。

要与孩子有融洽的关系,Virginia说出8个关键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她指子女其实就是父母的人生“再loop一次”,但很多时候父母会忘记了自己当时的心态是如何,“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孩成长至成年人,然后当父母。小孩的心态当然不想太辛苦;青少年就一定反叛,青年时又觉得父母的想法跟自己不同。其实如果我们更有同理心,代入到不同角色就会了解更多孩子不同的阶段。”而当父母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为何又要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去做呢?

两姊弟都会为自己的选择坚持,希望做到最好,Aaron现时继续留在德国攻读硕士;Noelle 则于香港演艺学院担任制作舞台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