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School】鲜鱼行学校校长门常开 奖励学生送罐头电饭煲

撰文: 许咏妍
出版:更新:

早前有网络的家长群组选出全港Happy School的小学名单,当中位于大角咀的鲜鱼行学校更榜上有名。鲜鱼行学校在前任校长梁纪昌带领下,成为香港无人不知的基层名校,在梁退休后,2015年的新学年由副校长施志劲接棒,管理这所基层学校。一般学校奖励学生,多会送奖状、书劵等,但在这里,送的却是学生家里欠缺的家电及食物,如电饭煲、电风扇及罐头等,看到学生捧着这些礼物满足地离开,开心地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施校长感觉特别窝心。“Happy school是既能够学习,也能乐在其中。”施校长说。摄影:龚嘉盛摄录:李启康

在楼梯口,总会看到不同的句子。

“一间学校的运作要加很多情在当中,你看到校内有很多标语鼓励他们(学生),我不喜欢用闹、罚的方式去处理,要给孩子多一点成功的经验,告诉他们‘系得嘅’,那是很有用。”

鲜鱼行学校被家长们推选为Happy School,施校长直言:“我经常都说,Happy school不是说不用做功课,完全让他们喜欢做什么就什么。Happy school是既能够学习,我们也明白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如果乐在其中,在里面找到乐趣更重要。”

一到小息,学生就会冲入校长室拿零食。

学生冲校长室  坐校长椅

记得小时候,校长总是端正的坐在校长室,进去的都是因顽皮被他召见的学生,所以大家都不愿踏进校长室这道门。但在这间学校,校长室比小卖部更热闹更受欢迎。这天,我们来学校采访,刚好是放小息的时间,我和同事待在校长室,钟声响起,不同年级的学生纷纷冲进校长室,有的拿着自己的默书簿、有的坐上校长椅上,将施校长“重重包围”。施校长坦言学生们一到小息就会第一时间来找他,“我对着小朋友是很包容,你哪有看到有小朋友可以坐校长的椅子?我是希望给他一个梦去实践。”

在校长室内,施校长将零食分给学生,他们都吃得很津津有味。这个时候,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写作功课给校长看,施校长为他签名,还送上礼物。事后,施校长表示,“刚才有个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他给我看的是writing,我很开心,虽然他考试成绩不好,不及格、分数不高,我都一样签名给他换东西。我明白一个道理,一直给他成功感的机会,他有这个机会,就会继续珍惜,继续去学习。不要理结果是如何,但过程是开心。”

施校长有本记录学生拿奖励的本子。

日用品作奖励  鼓励学生

大家还记得小学阶段,当你成绩有所进步时,老师、校长会否有什么奖励?施校长透露,学校有不同的奖励计划,不单是表现优秀的才有礼物,“进步的有、弱的都有,阅读的奖励又有、品行的奖励都有。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有奖颁发给他们,我会请一些社会上成功的人士回来,让他们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的礼物不是什么书卷,而是食物如罐头、日用品如电饭煲、电风扇及超市礼券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也会帮助他们的家庭。”

施校长更举办了一个“交齐功课得食物”的活动,例如学生上星期交齐功课,学校就会派发一袋食物,入面有米、面、日用品等。“有一日有个小朋友来跟我说,‘我很厉害呀,那一顿饭和那一餐的菜是我努力换来的,我请全家人食饭。’那种感觉是很窝心,我是给小朋友不断有成功的经历,让他觉得有自信,特别我的学生是基层、有一些甚至是单亲家庭,他们会没有自信,缺乏人的认同感,我就制造认同感给他们。”

“我的礼物好多元化,很多人捐很多礼物给我们,玩具、文具、食物、电器,如电饭煲、电风扇、电热板,我希望学生是换到这些日用品回去帮助他的家庭。我去过他们的家做家访,很多同学住板间房、㓥房,空间很狭窄,我希望可以帮助他们。”他续言。

+16

让学生更有自信

经过小息,我们跟随施校长在校内参观,见到墙上有不同的鼓励说话,礼堂上的长椅都是画,六年级的课室门口和墙壁都是学生的画作。。。虽然校舍地方不算大,但有很多空间给予学生发挥。

施校长说:“我和学生说的都是一样,成绩没关系。我刚才也说到,机械人比赛不是我们基层学校会参加,那为什么有同学想参加,为什么我们都会鼓励他们去参加,明知可能最后会包尾,因为一个重点是给同学多尝试,看多一点,也是我学校必须做到的。他们出到去不会输蚀,很多善心人士帮助学校,虽然我们与千禧校舍没法比,我们可以提供到学习经历,有助发掘他们的潜能,增强自信。”

这天放学后,刚好有参与朗诵的学生在练习,为了鼓励他们,施校长更送上糖果以示鼓励。虽然施校长说到不会期望学生们会取得奖项,但这个经历定能让他们更有自信。

学生们积极上英语堂。

投放资源在英语科上

基层学校的英语相对其他学校,在资源上稍逊,为此,施校长都希望帮助学生,将较多资源投放在英语科上,英语科会分成小班教学,让学生们更可能在小班教学上学习。记者看到他们上英语科时,学生们都很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不会害羞。“本来在基层学校,这是第二语言,但你见到他们都很积极起来回答问题,这是自信。这从哪里学回来?学校周遭环境给他的,让他充满自信,不会觉得自己比人差,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同样有教学经验的施校长,在教学上引入了电子教学模式,“我觉得灵活性比较大,也更有趣味,学生较以前积极。”为了帮助学生,在下课后还有功课辅导班让学生留校学习,所以下课时,很多学生还会继续留在学校。

校门外是学生的作品。

不分精英班  望学生不会被标签

“多数小一的家长会问我,‘A班和B班有什么分别?’我就话,无分别。我学校一级得两班,用平均能力分,每年都编排过,不会说六年都是同一班同学。我们是这样分的,考试第一名是A班,第二名就是B班,第三名是A名,第四名是B班,我是平均的,每一班都有厉害的,也有弱的。这样才会有互动,也不会有标签的效应,入到精英班很厉害呀,但是竞争很大没什么意思;入到差班,是否不用努力?全部都最弱,这样没什么意思。”施校长坦言。

然而发现学校的班级分布各楼层,一年级会与六年级的学生同在低层,施校长笑言将六年级安排在一年级的旁边,是希望六年级精力可以用在低年级身上,照顾他们,不会让六年级学生有顽皮的机会,也增加六年级生的责任感。

在施校长想法中,他希望教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学习,成为未来领袖,“我们很多学生都是基层学生,我们所讲的未来领袖,不是说是要做律师、会计师,是如何照顾家庭、孝顺父母。我有个理念,以后揾到食,之后有余力去帮助其他人,在我眼中这已经是未来领袖。”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