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以巴冲突|政治克制之道以避免第三次阿拉伯之春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对土耳其在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同时,笔者也对中东国家的态度进行了初步评估。在过去的两周中,多个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突尼斯和黎巴嫩等,见证了数以千计的民众涌入街头,抗议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呼吁阿拉伯国家积极介入。这些国家中,有些已经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正常化关系或建立非正式联系,而有些如沙特阿拉伯已经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这些外交谈判已经接近尾声。然而,这场冲突让这些阿拉伯国家陷入了困境,无论他们做出何种选择,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来稿作者:邝卓睿

如果阿拉伯国家支持哈马斯,他们将受到国内人民的赞誉,以及伊朗的表面支持,但绝对会激怒美国和西方国家,甚至可能陷入混乱和沉重的后果,不仅可能失去美国对统治精英和国家安全的保护,还可能面临经济制裁,损害与以色列的经济和科研合作关系。最终,国内经济可能陷入困境,原本积极推动的经济多元化计划和社会和谐计划可能遭到破坏,进而引发反政府示威,甚至可能引发一场类似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反政府革命浪潮,为伊朗和土耳其等地缘政治对手提供机会,力图重返中东的主导地位。如果阿拉伯国家反对支持哈马斯,或者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继续保持不作为,他们当然会获得西方国家和以色列的支持,但将失去国内人民的支持,可能导致示威活动升级成暴力冲突,甚至可能演变成推翻现有政府的革命行动。最终,多数人可能会失去权力和财富,国家可能陷入混乱,受益者可能只有伊朗等地缘政治对手,以及刚刚与阿拉伯世界重建关系的土耳其。这并不是阿拉伯国家希望看到的结局,因此他们对待这场冲突的态度与土耳其一样谨慎,高度保持一致,并不寻求独特的回应。

事实上,这些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们并不认为有什么诱因或必要性要与以色列为敌,或者参与军事干预,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放弃与以色列的积极经济合作和政治关系,并支持一个根本与多数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不友好,且多年来一直与伊朗有矛盾的哈马斯。笔者也曾在之前的文章提到,一些国家担忧支持哈马斯会被视为等同支持极端恐怖主义,甚至让极端恐怖主义在自己国家得以蔓延和扎根萌芽,最终可能对自己或中东地区的稳定造成威胁。然而,这并不表示他们认为有合理的理由支持以色列,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如果没有以色列的过度行为和西方世界的纵容,今天的困境就不会存在。

然而,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笔者认为他们最担心的不是以伊朗为首的阵营会否介入,也不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大程度上支持以色列,而是这场以哈冲突引发的示威浪潮会否演变,由表达对巴勒斯坦人和加萨的支持转变为对政府不满,进一步发展成反政府示威,甚至可能是旨在推翻现有政权的革命活动。他们担心示威活动或暴力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引发政治风暴,这可能会对政权的稳定和他们自身的权力和财富构成威胁。他们还担心,一旦政治风暴爆发,将产生连锁反应,波及其他中东国家和以穆斯林为主体的非中东国家,如马来西亚等,并损害整个逊尼派阿拉伯国家阵营的团结、利益和稳定。

这些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在过去的五年中,许多阿拉伯国家已经经历了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和2018至2020年的阿拉伯之夏运动。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陷入了内战,摩洛哥、约旦和伊拉克的政府内阁受到压力,苏丹、阿尔及利亚和黎巴嫩经历了政权变革,突尼斯也经历了短暂的民主时期。这些运动的根本原因多是通膨、政治腐败、贫困、高失业率、能源危机等各种挑战引发民怨,再加上一些自杀事件或平民死亡事件成为爆发点,引发群众不满,进一步演变成暴力冲突或旨在推翻现有政府的革命活动。对于许多新一代阿拉伯国家的领袖来说,阿拉伯之春和阿拉伯之夏等反政府示威并不陌生,他们仍然记得这些示威对国家的影响和混乱,以及对政权稳定和他们自身的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

一些阿拉伯国家早已认识到自己处于高风险之列,因此一直在推动改革,试图应对经济、政治和社会风险。然而,部分国家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成果似乎不够显著,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缓解,因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以约旦和摩洛哥为例,这两个国家自阿拉伯之春以来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所取得的成果似乎不如预期。摩洛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青年失业率达到35%),通膨危机、城乡经济不平等、政治权利受到限制、贪污问题和贫困等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二月,在阿拉伯之春十二周年之际,已经有一些人民走上街头示威,引起了摩洛哥政府的高度关切。现在的以哈冲突使摩洛哥当局非常担心,担心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和摩洛哥政府的回应可能引起国内人民的不满,将原本的反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演变为反政府抗议和暴力冲突,可能导致政权不稳,甚至对国家的君主制构成重大威胁。至于约旦,除了面临与摩洛哥相似的情况外,政府当局现在还担心国内的巴勒斯坦人可能通过示威反对约旦政府目前的平衡策略和温和立场,进一步将示威演变为反政府抗议或甚至可能是内战,旨在推翻哈希姆王室。

至于其他国家,包括阿曼、巴林、科威特等国,过去曾被视为相对安全的地区,但现在也面临著政治问题。更令它们担忧的是国内不同宗派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这可能鼓励人民发动示威,试图夺权并推翻现有的君主制。伊拉克和黎巴嫩也面临比上述国家更复杂的挑战,包括教派冲突、政治腐败、能源危机、邻国政局不稳、高通胀、失业率高企、政府服务失败等诸多问题,加上现在两国政府的举棋不定或纵容国内亲伊朗武装组织对以色列发动袭击,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引发民怨,严重影响政局稳定,引发比之前的阿拉伯之春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部分海湾国家不仅面临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他们希望借此实现全面改革,还必须应对什叶派人口在某些地区占多数可能带来的政治和安全危机,以及外部势力渗透的威胁。其他如埃及、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也面对与上述阿拉伯国家所面对的经济问题及相似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而且都是非常容易引爆民怨。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已经具备了形成政治风暴的所有要素,也有可能成为地缘政治冲突和导致平民死亡事件的导火线。埃及和伊拉克即将举行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再加上阿拉伯国家的统治阶层和精英在以哈冲突和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不同,可能引起许多国民的不满。无可否认,反政府示威和革命浪潮的条件已经具备。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和挑战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阿拉伯国家非常担心这场冲突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政权的稳定和他们自身权力和财富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比冲突的扩大或升级更为严重。由此可见,阿拉伯国家对待这场冲突的态度如土耳其一样谨慎,不寻求独特的回应,并希望透过采取相对平衡的策略,避免过度反应或以极端行为来回应地缘政治危机,从而换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评估当下国内及区内的政治环境。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在于极力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害,同时维护自身国家及区内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集体利益,避免出现第三次阿拉伯之春。

作者邝卓睿是香港群策汇思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曾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工作。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