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多事也别太放肆!3个方法跟老师相处 最有得着的就是你孩子

撰文: CC爸妈
出版:更新:

这两天就频频收到这样的消息:马上开学好紧张,能不能请教C妈个问题,应该怎么跟老师沟通啊。

想让老师能多关注点孩子,但说多了吧,又怕人老师觉得我矫情,真是太难了!可不是么!如何“高情商”跟老师交流,难于上青天!

尤其对于孩子新入园/入学的家长来说,常常是下了一通决心、打了半天腹稿,还没走到老师面前呢,自己先替自己尴尬上了。

哪怕线上发个消息,都得权衡半天——我这句话这么说,到底行不行?好不容易硬着头皮和老师聊了几句:

.“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
.“老师,您多管管他,该批评批评!”

似乎也没有达到甚么沟通的目的。

相关文章:孩子狂喊叫他“冷静别哭”伤害双倍上!这5话倒能让他们逐渐平静

+21

CC小一些的时候,我也是“沟通无能”。哪怕老师主动聊起,我也很难抓住时机,通常一句“好的”、“谢谢”,对话就截止了。后来还是某次 CC闯祸,被CC班主任单独留下,被迫有了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推心置腹交流之后,也因此更了解了老师的心理状态。

加上这些年和老师沟通的“实战”,发现以前费尽心思想出来的“话术”,其实都能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我也总结了几个和老师沟通的常见场景,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1. 老师来“投诉”的时候

做父母最怕收到的,恐怕就是这类电话/讯息了:

.XX妈妈,XX上课有点坐不住;
.XX跟小朋友沟通总是一言不合就动手;
.今天XX交上来的作业完成的不是很好;
.XX的成绩最近有点不稳定哦,家长在家也要多注意...听到这些,你作何反应?

说真的,见过很多家长都会这么说:

.哎呀,我们家孩子就是有点淘气/不认真/...我平时怎么说都不听,麻烦老师了,您多费费心...

这种不问具体的表现,直接顺着老师话茬去否定孩子,然后又把责任全都抛给老师的说法,是个很典型的错误示范。

首先,这么说总有一种会“落人把柄”的既视感:你都不重视/不肯定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做到呢?其次,我们要知道,老师找我们谈话,从来不是为了告状而告状。

一方面,他有责任——告知家长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他也有需求——希望家长能反馈一些讯息,互相配合,双方共同修正孩子的行为。

所以,越是老师来投诉的时候,越是能创建关注的大好时机。

可以这样说,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表现:

.“谢谢您告诉我,能说说具体是怎么跟小朋友相处的吗?具体是怎么不认真听讲了吗?”

陈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态度和需求:

.”孩子在家是xxx情况,不过我们教育孩子确实是没考虑到这么多,还是需要跟您多讨教,您有甚么建议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一定配合。”

如果老师给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尝试之后,积极反馈:

.“听了您的建议/尝试了您的方法,孩子确实有变化…”

老师看到了你对教育的态度,觉得自己这劲儿没白使,自然更愿意跟你深度交流下去。

相关文章:女儿成绩退步 爸爸在意的却非分数 妈妈嬲爆网民却斥她“怪兽”

+5

2. 父母主动跟老师了解孩子情况的时候

孩子上了学,老师确实是咱了解孩子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渠道。但是,有些话问出来,真的是让老师无从答起,就比如:

.老师,我们家XX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

一个班那么多孩子,你猛地一问,老师真不一定能立刻反应过来。

而且,就算老师知道具体情况,听到这样的问题,大概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内心OS恐怕是:emmm,我该说哪方面呢?

所以,既然已经开口了,我们就要问的具体。

可以这样说,比如问学习:

.老师,孩子这次数学只考了70多分,您看下试卷,是哪里的问题比较大,孩子最近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问社交:

.老师,我在家带孩子去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现她有点不敢上前交流,想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的社交情况怎么样?

问行为习惯:

.老师,孩子最近在学校有甚么不好的行为习惯吗?我在家好像听到他说脏话了。如果有的话,我好引导他...简单来说,就是你掌握的情况+咨询的具体方面。

这样一来呢,我们相当于进行了一个讯息互换,彼此都更了解孩子了,老师和我们对于孩子的引导也会有更明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3句话”千万别说!日本妈妈分享养育秘诀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6

3. 我想提出“建议”或需求的时候

前段时间,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CC爸妈提供)

其实,像这类父母认为“老师的处理欠妥当”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但很多人敢怒不敢言,怕自己情绪激动说出口的“忠言”老师嫌逆耳,背后再给孩子穿小鞋。

其实,大可不必。我接触的所有老师,都更喜欢家长主动沟通平时孩子的教育方式,无一例外,因为这样省去了老师摸索孩子秉性的弯路,他直接就可以选择更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跟老师提建议/需求,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到底是甚么。不是为挑刺,而是要把她拉入自己的阵营,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可以这样说暂且以留言中的事情作为案例,我们可以——

提出现象和事实:

.“我们家孩子有点胆小、很害怕陌生环境,他有甚么不舒服的时候可能会不敢跟您说,会不知所措。”

把问题的解决方式“抛给”老师:

.“您是不是有一些更好的方法...”

还是那句话,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肯定会存在不周到的情况。

但是我一直认为,除了个别极端情况外,大部分老师都是负责且专业的。而且,见过那么多不同的“案例”,积攒了那么多经验,他们“对付”这帮小孩子,可能比更有经验。所以,把孩子的情况告知老师,尽量详尽一点,让老师给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解决方案即可。

儿子DD初入园的时候,我是这么DD的班主任说的:

.“他比较慢热,是谨慎的那种型别,可能一开始会对你们和小朋友特别警惕。我平时带他适应新环境,都会给他多一点自己摸索和旁观的时间。老师您看怎么让他适应的好一些?

至于具体怎么做,就放心交给老师们吧~

老师比大部分家长是更专业的,像DD的老师放学就跟我反馈说:DD不喜欢一起跳舞的集体活动,就没硬叫他来,让他先在旁边看着,想跳就跳,后来,也就融入了。

你多说些孩子的情况,不是在给老师找麻烦,而是在帮老师少走弯路。

老师需要的,是职业价值认可

大家有没有发现,话术再多,和老师沟通其实都是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认可老师这项工作的价值。

老师,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职业。就像你是医生、是设计,我是公众号作者一样。我写了一篇文章,最想要得到的是甚么?是你认为我写的文章对于教育孩子有用,是你看了会有收获感。这样,我的职业价值感就得到了体现,对于继续创作会有更高的热情。

老师也是如此。

他们希望自己对孩子产生了好的影响,也希望家长能对自己的工作足够认可。说白了,做父母想要的,无非就是让老师更了解、更关注孩子,我们更及时的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既如此,就不要吝惜我们的尊重和对其职业的认可。

关于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说到这,还想讨论下最近大家问的比较“敏感”的一个话题——教师节了,要不要给老师“送礼”?

讲真,我们家反正每年都是要送的。

(CC爸妈提供)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育儿博主竟然倡导这种“不良风气”?别急,先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送不送礼,这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我们送的出发点是甚么。

有些人送,他期盼的是一种利益交换——我给老师送了礼,老师就要更关注我的孩子。一旦结局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就会产生一种“这礼白送了”的失落感,对于老师也会颇有微词。这种关系,并不健康。给孩子带来的也不是一种正向的价值传递。

但有的人送,只是为了表达感谢——我肯定老师的付出,也希望孩子能学会感恩。

我就是这个心态。也就是前面说的——对老师的价值认可。

尊重老师的付出,理解他们的不易,所以希望借着这个节日,让孩子去表达心意。既然有教师节,就该有这个节日的仪式感。

就像儿童节会让孩子放假,护士节科室会聚餐,父亲节/母亲节,我们能收到来自孩子的贺卡一样,老师也该有属于自己的仪式感呀!不要把所有的“礼”都妖魔化。

今年的教师节,CC就是做的这种DIY的手工挂毯。纯手作,不贵重。

(CC爸妈提供)

重要的是,这是孩子亲手制作的倾注了爱与时间的礼物。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不管是送什么礼物,只要你有心,老师都能明白孩子的一番心意的。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本文获“CC爸妈”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