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六七暴动无今日香港?
撰文:胡可智(资深世史科老师)战后香港与其他欧洲帝国的亚洲、非洲殖民地一样,面对著解殖(Decolonization )的挑战。香港与其他殖民地在1945年至1970年代有显著的分别,就是欠缺了清晰的解殖过程。香港社会有一些明显的不同:香港经验了殖民统治下的工业化及一个主权完整在中国大陆的共产政权,所以,香港并没有民主化及自治政府的产生,但是,也如其他殖民地一样面对社会动荡及对殖民地统治的挑战,计有三次战后暴动:1956年的双十暴动、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暴动(九龙骚动)及1967年的“六七暴动”。
双十暴动(1956年)是次暴动1956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在香港九龙及荃湾等地发生的一次骚乱,导火线源于徙置事务处职员在10月10日(即中华民国国庆)移除悬挂在李郑屋徙置区之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及大型“双十”徽牌而引起。虽然,是在坊间的主要历史教科书都忽略此事,但是,曾经在中学文凭试论述题部份问及此部份,而且酿成59人丧生,逾300人受伤,是为香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严重的骚乱。主要是右派(中国国民党)支持者向左派(亲中国大陆的中国共产党)机构进行攻击,如九龙城的长城制片厂及万里片场等。是为中国国共内战遗留下的问题,加上城市中民众的生活压力交织下的产物。
1966年九龙骚动及1967年“六七暴动”是1966年发生于香港的一次大规模骚乱。事件由天星小轮加价港币5仙引起。由青年苏守忠在中环爱丁堡广场进行绝食抗议,市民上街抗议加价,引起是年4月九龙连续2个晚上出现骚乱,之后引起港英政府出动军警镇压,最后造成1人死亡,18人受伤,1800多人被捕。可为1967年的“六七暴动”刚成长的战后婴儿潮的抗议先声,在官方就事件的独立报告中,已指出政府与民众有大很大隔阂,暴动很快会再发生,结果,翌年发生长达半年的“六七暴动”。
今年是“六七暴动”的五十周年,被认为是香港政治社会发展历史的分水岭。在1960年代,香港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为社会带来繁荣外,香港政府以郭伯伟(Sir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为代表的殖民地公务员推行自由放任政策,低税率及减少政府干扰市场,所以,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当时,有在港的英国人形容新蒲岗为天然的城市暴动发源地──挤迫的居住环境、混乱的街道;同时,1960年代已有多次的罢工,引发“六七暴动”的人造花厂工潮(又称“五月风暴”),只是其中一宗,由于左派工会介入,而且中国大陆正为文化大革命高峰期,澳门又之前发生“一二三事件”,华藉市民成功迫使葡萄牙殖民地政府与中共合作,所以,发生了近半年的“六七暴动”,既有暴徒放炸弹,期间,1,936人被检控,约212名警务人员在内的802人受伤,51人死亡(5名警察在暴乱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暴动的暴徒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电台主持林彬被烧死),死亡人数仅次于1956年双十暴动。
小结:港人新身份认同虽然,暴动后有大量的行政改革,如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费教育、十年建屋计划在七十年代的麦理浩(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任内推行,是文凭试的常问内容,但是,这些都并非直接由暴动所引起的。相反,暴动后,直接出现的是香港警队因防暴有功,被英女皇在1969年封为“皇家香港警察”;所产生的信心危机也出现移民潮;左派在强力镇压下,在香港大受打击;另外,除了如曾钰成兄妹等因参与暴动后,所以,加强了其亲中共及亲北京的政治理念外,其他香港华人如科大卫所指出区别于殖民地政府,又不同于中国大陆同胞之间的新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