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港督并唔系大哂!港督如何与华人精英合作?
撰文:胡可智(香港民间学院讲师)
香港政府是英国皇家殖民地, 名不副实, 因为英国殖民地(colony),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都有自治的民选议会及政府, 所以香港情况似属地(territories)更多。由于,英国是民主国家, 所以香港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自由的机构(liberal institution),被英国式的法治传统及惯例约束,但是并不民主,终其殖民地统治,香港总督代表是英皇的主权,同时欠缺香港人的民意授权。
港英早年华人多受歧视
香港中学文凭试较重视香港殖民地与华人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主要官员皆由外籍人士担任。另外,行政、立法两局则由政府高官及英商主宰。在1870年代起,香港本地华商兴起,香港政府才开始重视华商的意见,以华商领袖及华人社团作为沟通的渠道。
在十九世纪末的华人精英,由于香港的转口港位置,所以早期华商都是以买办(comprador)及行商(Hong Merchant)。买办是成功的华裔或欧亚混血儿(Eurasians)中介人,如何东(Robert Hotung)(见附图)及韦玉 ,分别为怡和(Jardine and Matheson)及有利银行(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 and China)买办,为华商精英。进入二十世纪初,华商开始发展成家族,如何东家族(Hotung Family)及李佩材家族,除了财富,更有政治的影响力。
香港殖民地政府欠缺华人声音,虽然华人占香港社会达98%之强,香港政府更吸纳华人精英进入行政立法两局。在1880年,首位华人伍才(伍廷芳)(见图)任立法局议员。华人资产阶级虽然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出现,但是,始终与其他华人一样受岐视,高级公务员并未向华人开放,绝大部份行政、立法两局议员皆为外籍人士。《山顶区保留条例》(Peak District Reservation Ordinance, 1904)更是显著的种族岐视法律,针对是兴起中的华人资产阶级。香港会(Hong Kong Club)及马会(Jockey Club)会藉也未向华商开放。中国民族主义是对香港殖民地政府合法性的挑战之一。虽然,当时的欧藉居民曾先后成立“政制改革协会”(Constitutional Reform Association)及“九龙居民协会”(Kowloon Resident’s Association),旨在成立香港的自治政府,但是成果并不显著。在1905-06年的反美风潮及1908年因日本商船“二辰丸”走私军火引用的杯葛日货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先声。1922 年的海员大罢工(Seamen Strike)及1925-26年的省港大罢工(Hong Kong-Guangdong General Strike),尤其后者, 是对香港政府管治的严峻挑战。
香港殖民地政府旨在对应中国民族主义,更加利用华商的影响力。如以何东作为殖民地政府代表与罢工工人谈判,也委任前清官员及富商周寿臣(Sir Shouson Chow)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是行政局议员的首位华人。香港殖民地政府与华人精英合作关系将在下文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