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到和平论——萨克斯作为一种现象

撰文: 陈奕谦
出版:更新:

“我主要的经济哲学是,善待你的邻舍。”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演讲上如此说。

萨克斯成名得早。1980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83年年仅廿八岁成为正教授,与同龄的萨默斯(Larry Summers)并为哈佛最年轻教授。随后几年,萨克斯先后获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政府邀请,就经济政策指点江山。

2002年,萨克斯获哥伦比亚大学以高薪厚职挖角,出任地球研究所所长。同年,他受邀出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别顾问,主持千年发展目标计划。那时他被视为明星级经济学家,有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指点江山、援助贫穷的教授

萨克斯一方面主持千年计划,争取拨款改善非洲的医疗和卫生水平,另一方面出版《贫穷的终结》一书,宣称只要发达国家愿意出一分力投资、援助发展中国家,全球将可以在2025年告别极端贫穷,发达国家亦将因而得益。

不过,萨克斯的主张受到不少质疑,尤其是认为他夸大了外部援助的作用,同时低估了内部制度的阻碍。对萨克斯的发展经济学抱有保留的迪顿(Angus Deaton)和迪弗洛(Esther Duflo)分别在2015年和2019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其对于贫穷问题的研究,曾经带领迪弗洛做研究的萨克斯反而未曾折桂。

过去一个星期,萨克斯来港先后接受香港中文大学和城大颁发荣誉博士学位,适逢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在即,自然被问到得奖的可能。他对传媒表示,目标只为提出实际建议,做一些好事,得奖仅为其次。

由发展经济学到地缘政治

事实上,过去十年八载,萨克斯的关注已逐渐由发展经济学转到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甚至更像是一个活跃的公共知识份子,积极地四出演说、接受访问。近年,叶刘淑仪亦不只一次引述他对中美关系、美国问题的分析。萨克斯除了今年1月发表文章〈新地缘政治〉,刚在城大的演讲亦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全球政治”为题,提倡多边主义以及国际合作。

经济学家萨克斯获城大颁发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并在致词时表示“近年我们亟需的伦理基础,因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而严重扭曲”。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萨克斯对于中国对美国的经济体量变化、七国集团与金砖国家的经济生产以至十五世纪航海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数家珍。他亦引述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第四卷第七章,既强调过去欧洲国家如何富强,亦都意味了贸易、科技、交流如何令其他地方也发展起来。

不过比起发展经济学,萨克斯现在更关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批评美国的霸权主义,包括其海外军事基地、四方安全对话和澳英美“AUKUS”,又一口气提到了基辛格的势力均衡理论、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悲剧、埃里森的修昔底德陷阱。就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他亦明言不应该只是推广自由贸易,更要有政治合作,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团结起来。

“ABC”普世价值尚未成功

虽说关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但面对矛盾加剧、衡突不息的当下,萨克斯给出的回应却既不是经济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他所说的“A(亚里士多德)、B(佛祖)、C(孔子)”价值伦理,提倡美德、合作和责任。萨克斯或许已不只由经济学家走到了公共知识份子,更由公共知识份子成为了普世价值的传教士。

只是萨克斯的“福音”未必很多人愿意聆听。他因为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责任都算到美国头上,不但早前在接受访问时被《纽约客》针锋相对,亦引起同为哥大的科普丘克(Wojciech Kopczuk)、麻州理工的阿齐默鲁(Daron Acemoglu)等多名经济学者联署反驳。8月他到台湾领取唐奖永续发展奖,发表的演讲亦遭到部份人质疑。萨克斯的“福音”尚未促进合作,可能已经带来矛盾。

“善待邻舍”无疑是重要的伦理价值,人与人、国与国都应该和可以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但要化解经济矛盾、政治衡突,萨克斯作为一种现象,折射出国际社会还需要更多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