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衰退危机之辩——又一场经济学论争
“我到了香港后,很多人问我辜朝明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林毅夫9月12日在香港说。
不到三个月之前,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同样在香港,指出中国正在步日本九十年代经济衰退的后尘,令他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再一次广为讨论。
8月11日,德勤中国指出现在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截然不同,但是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地方政府很可能正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
8月18日,《金融时报》刊出文章〈中国日本化〉,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处境虽然与当年日本不尽相同,但“中国日本化”可能只是早晚问题,最终同样面对衰退。
8月20日,《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四十年繁荣告终,何去何从?”的报道,表示中国以往靠基建投资、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再管用,可能会像日本九十年代以来所经历的那样,因为房地产泡沫爆破而长期停滞不前。
9月10日,《经济学人》提出“中国面临迷失十年?”的疑问,认为中国政府至今的应对不足,不愿意扩大支出、增加借贷,令中国面临陷入长期衰退的风险。
随着恒大集团8月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碧桂园面临债务违约,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讨论显得更加热切,亦都更加迫切,尽管内地政府已在推行“认房不认贷、放宽按揭和利率。林毅夫在这个时候来到香港城市大学发表题为“如何认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自然回避不了中国经济会否日本化的问题。
林毅夫反驳辜朝明:日本迷失因美国打压
辜朝明6月的那场演讲,指出日本1990年楼市泡沫爆破时,房地价格从高位下跌了87%,跌到了1973年的水平,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日本当时GDP的三倍。企业忙于还债,民众亦倾向储蓄及减少消费,经济自此提不上去。他警告中国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恐怕将同样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
更何况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人口老化,地缘政治亦令中国对西方市场的出口减少,因此辜朝明给出结论:“中国面临的挑战可能比日本30年前面临的挑战更大”。
不过林毅夫直接反驳说,“日本的问题不是企业和银行的负债很高,而是技术没有不断创新,产业没有不断增值,而这是因为美国的政治打压。”
他认为日本九十年代经济衰退的真正成因,在于1985年因美国胁迫而签订了《广场协议》,放弃发展芯片产业,加上接受了列根政府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日本政府不再积极制定产业政策。
“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有什么新的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我想大家想不出来。基本没有。”林毅夫认为是因为没有新技术,生产力没有提高,负债才因而对企业、对经济发展构成问题。
克服泡沫爆破、人口老化、地缘政治的关键
至于现在的中国,他认为既有后来者优势,即是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而在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中,人才又比起资本更重要,中国足以不断提高生产力。“房地产问题不是不用关心,但不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
至于人口老化的问题,林毅夫尝试同样以生产力来理解。他指出二次大战至今,53个国家进入人口老化社会,亦即60岁或以上占人口14%,但当中一半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明显影响,一半国家在人口老化后的经济增长更在提高。原因在于经济增长除了视乎劳动力的量,亦取决于劳动力的质,亦即是生产技术、生产效率,而这是可以及早投资教育,提升生产技术。
不难看见,这场围绕中国会否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或类似的衰退危机——的经济学论争,关键在于中国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能否充分地提高,以至克服房地产危机、人口老化以及地缘政治的挑战。
林毅夫在城大的讲座上即席拿出了个人使用的华为Mate 50 Pro,指出那还是使用高通芯片的4G手机,但华为近日发布的Mate 60 Pro却已是用上自主研发芯片的5G手机,以此重申中国突破技术瓶颈快则三年,慢则五年,不会因为美国的打压而卡脖子。而他亦再一次强调,只要中国的人均GDP增长在2035年前保持8%,并在2049年达到美国的一半,届时美国就会对中国心悦诚服,世界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林毅夫说得乐观,但换个角度看,也意味中美的竞争还要持续二十多年。而如果悲观派看得更准,中国生产技术的步伐不足以克服诸多的不利因素,是否意味企业将要忙于还债、不敢投资,民众紧缩生活、减少消费,人口老化的社会开支压得人喘不过气?
由几年前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产业政策之辩,到过去两年萨默斯与克鲁明的通胀危机之争,经济学没有必然正确的理论,也没有百分百准确的预测。政府、企业、市场当下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步选择,都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轨迹。这一场中国经济衰退危机的论争,历史将来会给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