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式育儿孩子更具纪律性/社交能力 专家建议三大改善教养方法
最近内地有篇新闻报道,说有个就读小学三年级的8岁男童,因沉迷打机不想上学,即使老师好言相劝也不为所动,还态度坚决:“不学了,我要玩!”他的爸妈无计可施下,想出“绝桥”对付他,主动和老师商量让孩子专心“休学打机”一星期,不仅替儿子制定严格的打游戏时间表及KPI(关键绩效指标),每天还要打满16小时,并在中午和晚上对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三餐按时吃,过时不候。
作者:亲沚妈妈
连续打机三天崩溃了
第一天不用上课,儿子当然非常兴奋,从下午3点半玩到半夜12点整,中间只出房间十分钟,随意吃几口饭又迫不及待入房打机。第二天不到7点就起床开始一天的游戏,到了第三天,儿子终于“顶唔顺”,崩溃了四次,不想再整天打机了。他的爸妈希望孩子体验到“打游戏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我认为个案比较偏激,一个星期不回校上课,还要每天16个小时对着电脑/电视萤光幕,或许会影响视力,届时就不是教儿而是虐儿了。
我个人并不同意以这般激烈的方法来解决小朋友沉迷打机的问题,“限令长时间地接触电玩”这样“曲线”的“教训”,对于8岁的小朋友来讲,只有单方向的服从;这样专制式的命令只可能会像以前“打手板”一样,立即停止不良行为。
我在想如果这小朋友真的打机打到第七天,仍然十分向往不用上课只顾打机的生活,父母又会怎样应对呢?父母会采取更偏激的手段去令小朋友屈服吗?父母只仅仅关注负面行为,长远来看,孩子可能会产生反抗情绪,或者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偷偷玩游戏;将来在其他情境下,孩子因未有学懂反思自律,可能会用其他方法去逃避父母,甚至社会上其他控制。
具备权威式育儿条件
其实,这家长本身是具备了权威式育儿的条件。例如,对小朋友的渴求反应快;对小朋友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当然这个要求是非一般不合常理);家长的参与度非常高,也十分熟悉小朋友打机的程序和时间,又愿意跟老师商讨如何对策……如果这家长的解决方法不是那么偏激,其实这样的育儿方法是跟权威式育儿的要素相符,不过可能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有记者访问上报章,所以才把事情弄得太不合情理吧!
其实,重点可以不在于是否认同这家长的极端方法,又或是再重复那些普遍针对沉迷打机的解决方法,而是提醒自己作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作出的反应是否适当。
我不禁好奇一问,为何要去到这个“田地”,家长才想出要采取这样偏激的解决方法?可能是,这家长之前对孩子采用比较放任或宽容的教养方式吧!
宽容或权威式育儿,两者可能只差一线。
两种育儿方法都是反应快,满足需要;但是两者最大的分别,是家长在肯定子女的感受和满足他们需要的同时,权威式的家长会跟小孩有坦诚的沟通,对小孩的行为有明确的准则和要求。
主要育儿风格共四种
宽容式育儿(Permissive parenting)是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rmrind)所确认的三种主要育儿风格之一,其余两种为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和权威主义(Authoritative)。随后,史丹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加入了第四种风格,即无关心式(Uninvolved)育儿。这四种主要育儿风格主要区别在于回应程度和要求程度。
宽容式育儿与权威式育儿的比较:
从术语本身来看,宽容式育儿是一种父母“允许”他们的孩子任意行事的风格。这种风格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快速表达和给予爱意,但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多被描述为慈爱、善良和培养爱心,但过于放任和溺爱,导致极度宠坏孩子。
宽容式父母将自己视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父母,因此不需要展现成熟的行为。他们不会引导孩子、设定规则和限制,而是允许孩子自己去摸索。他们不约束孩子,对子女的期望也很低。同样地,如果孩子在社交或学业上表现不佳,他们总是将错误归咎于他人。多项研究发现宽容式育儿的负面影响,如学业成绩差、心理健康问题和决策能力不足等。
权威式育儿是首选
而权威式育儿是四种育儿风格中首选的风格。根据研究,接受权威式育儿方式培养长大的孩子,更具有纪律性和社交能力。跟宽容式育儿一样,权威式父母也会对孩子的需求和愿望作出回应,但重点是会保持制衡。这些家长会设定限制和约束,同时允许孩子探索和创造。他们通过展示爱和关爱来奖励良好的行为,同时鼓励孩子需要进步。权威式父母不会容忍不良行为,直接惩罚孩子。在纠正不良行为的同时,也会理解孩子的情绪。他们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但会引导孩子作出最好的决策。这些对于儿童发展尤其是在幼儿期非常重要。权威式育儿方式在孩子成年后,也会带来较好的心理健康。接受权威式育儿的孩子,比较懂礼貌、守规矩,容易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但这些都只是理论给我们参考,“实战”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改变育儿风格。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想宽容,但由于某些情况而被“迫”这样做。例如,即使三岁的妹妹在游乐场玩耍后,承诺会自己走回家,但是当妹妹非常疲倦而嚷着要抱起来时,我们也只能够抱她回家休息。试想想大家都疲倦不堪,难道还在黑漆漆的街上坚持要妹妹行路吗?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这是完全正常的。育儿风格也不应该一成不变,重要的是我们试着保持一致,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标准和规则。无论他们有多小,像对待年轻的成年人一样和他们交谈,在适当的时候解释这次是例外情况,我们将在正常的日子恢复日常的规则。
三大改善教养建议
如果应用在这个沉迷打机的个案,以下的建议可以在育儿过程中,更加具有权威性:
使用积极的方法
选择使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行为问题。这包括鼓励正面行为,提供积极的回馈和奖励,以及创建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方式。透过这样的方法,我们能够帮助小朋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关注负面行为。积极的方法也可包含奖励和惩罚,这意味着对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设定后果。例如,测验考试后,允许孩子玩他喜欢的电子游戏,或者因为成绩不佳而没收电子游戏。
增加孩子责任感
既然孩子想打机,相对地,就要他们在家中履行一些责任,例如负责洗碗等。通过让他们负责某些任务,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责任。这可有效地培养父母信任孩子的印象,令孩子从小教育有成就感。
沟通并创建明确的规则
可以首先跟孩子了解他打机的习惯,如他是否喜欢跟朋友约定上网打机时间?是否要每天在限定时间内储存一定分数过关?聆听及理解小朋友打机的原因和感受后,也需要要求小朋友耐心听听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先制定易于理解的规则,并在子女违反规则时明确告知后果。对他们解释为甚么存在这些规则,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要遵守。孩子们往往遵守他们理解的规则。理解后,大家一起协议和制定每天的温习、休息和打机时间表。
好消息是,现代家庭大部分的父母已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唯一需要采取的步骤是每次当父母想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我们也要有所“要求”,严格一点实施规则。我也常常提醒自己,看似严格的规则都是为了孩子的利益,并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准备。
原题为“宽容或权威式育儿 原来只差一线?”
《本文获亲沚妈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