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关公】《台北物语》烂到尽头便是潮 难为Cult片定分界

撰文: 王嘉政
出版:更新:

公关灾难很多时源于“衰多口”,但也不见得讨好网民便能成为“神级关公”,认真难搞。既然讲多错多,索性不讲便不会错。这种以零宣传作为宣传,以零公关为公关的“怪招,”确实能奏奇效,像近日在台湾引起热烈讨论的电影《台北物语》便是成功例子之一。这部接近零宣传,只在得一间戏院上映的台湾国产电影上画一周后场场爆满,并非因为好睇,反而是因为“烂到极点、年度奇葩”而被网民疯狂追捧。

《东京物语》、《青春电幻物语》或《下妻物语》等“物语”系电影均是高质作品,《台北物语》亦然——不过是“差劣得高质”,名副其实是“X到尽头便是型”。

虽然香港观众未有机会一睹这部另类神作,但从预告片那三分钟经已感受到《台北物语》各方面的威力:白色Arial字体、极为明显的杂音以及表情生硬的演员,完全是“中学生禁毒短片比赛”级别的业余制作。剧情方面则分成三条主线,包括偷情议员与女助理、小偷与希望自杀的女子,以及对婚姻迷惘的女医生与其反叛女儿,三组人马因为一场车祸而被逼困在一室“拆掂佢”,结果引发出谋杀、绑架勒索、黑金政治、情欲、家庭破碎等人性贪婪。

(左起)《台》主角包括“小隋棠”李宓、“奥运金牌跆拳选手”陈怡安,另外亦有极似马英九的男主角。但海报比阵客更“出事”——那只班点狗是否入错片场?(网上图片)

但比起戏中角色的关系,电影本身才是真正混乱。有台湾电影专页在影评中如此写道:

我想你一定很难忘记每个电影制作的环节,这部片有种魔力,会让你不禁想问“摄影师在嗑药吗?”、“这场灯光师是不是去买便当了?鸡腿要卤的不要炸”、“剪接师这一段是不是去帮小孩换尿布,然后他的大女儿偷跑到电脑前乱按滑鼠”、“服装造型拍这场戏时,大概在跟老公吵这礼拜日没空回婆家看妈妈你不会体谅我吗”、“编剧这一段应该是临时接到中国信托的保险推销电话,所以回来时没发现,同样一句话往上翻两行,同个角色已经讲过了。”
【#负能量电影讲座】 罗宾(Facebook专页“Film Film ”)

PTT讨论区上亦有网友出Post指看完《台北物语》后感到头痛和思绪混乱:

然后很多时候他(摄影师)要手持,应该是没钱买稳定器,但他未免也晃得太厉害,不是王家卫那种晃,是比手摇茶还晃的那种晃--所以他永远跟不上演员脸部的焦,即使演员是静止不动,他PAN过去还是要等一秒才有焦。
ghooh (诺亚)
PTT讨论区上,不少网友也指影评写得太好笑,反而增加了入场意欲。(PTT讨论区截图)

“负皮”越多,加上抵死啜核的影评,反而吸引更多网友入场一探“有几烂”。《台北物语》上映首周票房已达34万新台币(约8.8万港元),正是越“烂”越爱。更令人惊讶的是,《台北物语》的导演及编剧竟然是金马奖评审委员黄英雄。人称“黄英雄老师”的他,推出过《编剧高手》、《国民电影院——九十七年度艺术电影赏析》等电影教学书,但也许纸上谈兵和临场实战始终是两回事,正如讲波佬也未必要识踢波。另一方面,亦有人指黄英雄老师是故意拍成这样,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反思“Cult片的定义?Cult片和烂片的分别何在?Cult片的定义是什么?”等问题,为台湾电影理论界带来新冲击,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