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十九岁的我|从少女成长见证香港10年时代变迁 导演一句引反思
【给十九岁的我/影评】一部纪录片,既是能够纪录一个真实的故事,同时也可以纪录一段成长的过程,在这段经历过程中,可以看到捕捉人物的转变,和他们的成长。张婉婷导演最新执导的作品,以六位于英华女校的学生,从学校准备重建,引申六位女生的成长和蜕变。《给十九岁的我》一段成长的片段,见证女生们的转变,共度香港的社会变迁。
《给十九岁的我》纪录了六位于英华女校就读的六位女生,包括阿佘、阿聆、马燕茹、香港小姐、Madam、阿雀,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从2011年开始,她们准备迎接学校的重建,即将由半山迁到深水埗的临时校舍,希望在她们中六的一年,回到旧校址继续上学和毕业。在这六年的中学生活里,她们于新校址展开新的学校生活,这段时间,遇到不同人和事,置身于香港这个动荡的年头,她们如何面对学业、家庭、友情、和未来呢?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给十九岁的我》剧照👇👇👇
因为英华女校校舍重建与暂时搬迁,学校邀请了校友张婉婷,经历十年的摄制,从2011年起开始以影像捕捉,记下的不只是英华女校重建的前和后,或是六位女生的成长,还有的是记录了香港的时代转变,让观众在她的掌镜中,看到了我们曾经与现在经历的香港。张婉婷以第一身的角度,配以她的旁白,走进英华女校,接触六位在校内就读的女生,镜头下的她们,看似只是一位我们擦身而过的女生,但是从张婉婷的纪录影像,捕捉了她们心底里的说话。
虽然因为人物颇多,张婉婷以不同的章节,颇长的篇幅,纪录六位女生于中学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人物性格鲜明,有些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将来,有些仍然在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地走,大概她们很早就已经想到自己将来的人生会是甚样。张婉婷直接地走进六位女生的平日生活,她们跟家人之间的关系,每天如何地“把握时间”,跟随时间表生活,父母离异后的独自成长等等,这些都会显现出当代或现今年青人,对于成长的一个过程和片段。
“hae系一种生活态度”
中学时期的阿雀在片中讲出的一句说话,不只是讲了自己的心底话,可能也是你或我的心声,有谁不想hae呢?观看电影的这一刻,周边传来不少的笑声,可是这一刻,根本就笑不出一声,这不并是认同与否,而是心里想了一会,就给阿雀当时的年纪,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句说话,大概她也已经想到在未来成长的一刻,是要继续这样的hae?还是要积极地去学习如何生活呢?张婉婷带给了观众一条自我思考的问题。
从电影的影像里,看到张婉婷的拍摄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不只是因为女生踏入青春期后,开始厌恶镜头,对拍摄的烦扰,影响和阻碍她们的生活,加上学校重建时间的延误,导致女生们未能就读中六时期能够重回旧校址,于是,张婉婷只好在拍摄上作出一点的改动,令影片能够顺利完成。影片的后段部份,张婉婷提及到香港这数年期间的变化,从影像里重现了社会运动的片段,还有今天我们戴著口罩的日子,张婉婷所捕捉的,并不只是这女生们,而是整个香港社会,身为观众们,感到张婉婷在她的影像里,带出了她对于母校和香港的情意。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Those Were The Days,女生们于英文堂聆听测验时的填充题目,便是听著这首歌曲,张婉婷则以这首歌曲贯穿整部电影,影像呈现出女生们跑楼梯的画面,构建了张婉婷个人的风格,歌曲比喻著这班女生们(或是校内的女生们)一起成长的愉快和荆棘,笑声里流露著她们对成长和未来的忧心,她们一起努力的学习,一起愉快地跳舞,一起面对的困难和挣扎,鼓起勇气,一起成长,友谊永固,写下一封送给自己十九岁的情书。
【本文获“是日观影”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