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从生产力布局看“明日大屿”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城市的大型工程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兼顾政治、经济、技术、自然、人口等多方面因素,不宜只取其一端,不顾其余。因此,大型工程项目一般需要符合生产力布局理论和实践。生产力布局指的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各种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式。静态的生产力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生产力因素分布与组合现状;动态的生产力布局,指基于既有的因素分布事实而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的规划。

香港的生产力布局需要考虑城市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准、企业界的技术装备及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等技术因素;考虑城市的经济历史基础、既有生产力发展水准和经济结构等经济因素;城市外部的国际政治博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等政治因素;城市拥有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品质、交流语言、分布密度、收入差距、阶级矛盾等社会因素。

来稿作者:伍俊飞

香港当前最受关注的大型工程项目是“明日大屿”。该项目计划在香港中部水域填海,在交椅洲北、南及西三个方向建设人工岛,造地约1,000公顷,而住宅占地约为250公顷,为市民提供约20万伙住宅单位,其中70%为公营房屋,商业用地则占100公顷。作为配套的基础设施,政府将建30公里新铁路,途经人工岛,连接港岛西至洪水桥,接驳规划中的港深西部铁路。特区政府目前预计“明日大屿”总造价为5,800亿港元,但是考虑到深海造岛建屋的巨大风险,以及此前诸多大型项目超支状况,项目完工所需资金恐远不止此数目。

从生产力布局视角看,“明日大屿”计划的实施有必要反复斟酌。香港亟需的是能够推动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开发专案,这样政府才能尽快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在特区政府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计划之前,“明日大屿”可算是解决香港房屋问题的大胆举措,对推动香港社会下决心消除㓥房和寮屋、改善基层居住环境等做出重大贡献,具有相当合理性,但在香港管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加上新冠疫情消耗了特区政府大量财政储备,“明日大屿”就成为香港发展规划中的鸡肋。

“明日大屿”对产业改革帮助不大

首先,“明日大屿”属於单一的房屋居住项目,没有兼顾产业发展。香港的经济结构非常单一,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超过93%,其中最大的行业是贸易物流和金融服务,各自占GDP的20%左右。香港转口贸易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世界各国对香港和中国内地区别对待,但未来中美冲突将成为常态,这无疑成为香港转口贸易的隐忧。

2020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案》,取消美国在贸易上给予香港的特殊地位。2022年12月,世贸组织专家小组裁决美国要求香港将其出口产品标记为“中国制造”的做法违反全球贸易规则,但是拜登政府表示将不会遵守该裁决。

香港金融业长期稳步发展,但金融业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差,以在GDP中占比20%左右的经济规模,仅创造约6%的就业机会。特殊的经济结构把香港大量人口挤压进旅游、餐饮、零售等低收入岗位,结果导致号称发达经济体的香港,其基尼系数、科研投入占比几乎与多数非洲国家不分伯仲。对香港来说,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部门平衡增长,这成为推动良政善治的关键抓手,而“明日大屿”于此不会有太大帮助。

北部都会区更胜发展创科

其次,“明日大屿”无助于香港达成“全球城市 ”、“创科中心”的发展目标。在中美长期相争的国际形势下,香港既不可能成为亚洲瑞士,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新加坡,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全球定位。瑞士和新加坡的工业产值在GDP中占比都超过25%,是两国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香港实现“再工业化”,试图以此改变服务业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无疑是正确的抉择,但如今在逆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香港从零开始重新独立发展制造业,不仅成本太高,而且缺乏综合比较优势,不符合经济规律。

符合实际的做法是为包括内地企业在内的全球制造企业做高附加值配套,这是实现“全球城市 ”、“创科中心”愿景的可落地举措之一。香港拥有充沛的资金、成熟的普通法体系、良好的资讯互联网,同时背靠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因此有强大基础发展高端制造业,前提是企业能够消化高昂的土地、劳动力、资料等要素成本,这是北部都会区有机会达成但“明日大屿”无能为力的任务。

融合大湾区而非重港九、轻新界

第三,“明日大屿”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贡献甚微。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香港实现产业转型的最坚实后盾。充分发挥香港各种优势,深化与内地合作,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这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中心城市,香港和深圳可以分别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创科城市的比较优势,紧密合作,取得事半功倍的共赢效果。

北部都会区有助于推动深港创科产业一体化,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令香港在深圳的科技创新全产业链中获得高附加值配套环节机会。因此,北部都会区关乎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地位不可替代,特区政府应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而不是把时间和资金分散到可以被替代的其它大型工程上,包括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深圳的“明日大屿”项目。

第四,“明日大屿”的规划没有跳出港英时期城市发展“重港九、轻新界”的窠臼。港岛和九龙在历史上属于清政府割让给英国的土地,而新界是后者从清政府手里长期租借的,因此英国人长期把新界视为中英两国之间的军事缓冲区以及港九的农产品供应区,对新界开发几乎没有兴趣。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港英政府宁愿在港九填海,也不愿意积极支援新界发展。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港九开发过度,港英政府才开始在新界部分地区规划建设新市镇,但选址相对集中在新界南部,北部与深圳交界的广大区域依然不受重视,有些地块甚至成为殡葬场和垃圾填埋场。“明日大屿”计划沿袭了英国人制定规划的思维定式,没有从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层面思考问题。

从生产力布局理论和实践来看,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北创科、南金融”布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北部约400公顷的禁区应该被彻底废除,在提供良好基础设施后成为住宅和工商业用地;南部的南丫岛宜择机开发,建成香港金融新区,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外资登陆香港。“明日大屿”计划有悖于特区政府的总体经济布局,目标过於单一,无法一举多得,无助于解决香港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政治、民生、社会发展、国际关系角度考虑,它的作用与北部都会区不可相提并论,因此特区政府有必要重新评估其价值,甚至做好放弃的准备。

作者伍俊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