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义工藉舞台剧 让基层儿童站出来 道出贫富悬殊困境
社会上有家长、教师及不同团体为学童争取权益,但很少看到一班小朋友,站出来为自己发声,道出他们所关注的议题。有见及此,关注学童发展权利联席(关学联)与特殊学习需要权益联会(SEN权益会)合作,召集一班90后义工,以《儿童不儿》为主题,为基层儿童编写两出围绕“贫穷”的舞台剧,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发声。剧中演员都是6至12岁的基层儿童,他们可以透过舞台剧把日常生活所面对的困难呈现出来,让观众更了解他们的困境。摄影:杨程、陈嘉元
“呢一带好贫穷,今餐又唔饱肚。小鸡喊、小猪叫,打开米缸齐尖叫。”
“呢一边珠宝成箩,Credit Card会常出鞘。豪宅里认真妙,全是精英的世界。”
这班基层小朋友唱的,是《没有颜色的彩虹》中的其中一首歌。他们每个星期都会聚首一堂,记好台词、歌词和舞步,努力彩排舞台剧。剧中,他们身处于一条以高墙分隔开贫、富两边的村庄,资源分配极度不均,两边村民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20年之后,可能不会再有人认为童年是最开心的。
编剧贺卓轩认为,我们长大后出社会工作辛酸不少,对比起小时候读书的时光,总会觉得童年是最开心的,但眼看现今社会的贫穷问题愈趋严重,学生学习压力愈来愈大,更说“20年之后,可能不会再有人认为童年是最开心的。”
另一位编剧卢嘉丽指,他们将一些基层小朋友在现实中遇到的情况写进剧本中,例如家境清贫得没有电脑无法完成家课、因家境贫困而被受歧视等,希望将基层小朋友所面对的困境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社会更多关注。
《没》一剧中出现小朋友在街上游行示威的场面,是执行舞台监督张乐儿最深刻的一幕,“我们很少看到小朋友站出来为自己发声,那幕很深刻,因为他们高呼口号,就像被教育制度压逼到要找个渠道抒发不满”。
小演员们都十分投入彩排,演起戏来也有板有眼,原来他们已经筹备了大半年,每个星期彩排一次。《没》导演李浩东和负责音响的Andy都在大学时参与过戏剧演出,跟大学同学合作当然得心应手,但对着这班“马骝仔”,他们形容是“一场搏斗”,每一次都筋疲力尽。除了希望小朋友能跟随他的指令顺利进行彩排,李浩东更希望小朋友们能自动自觉投入舞台剧当中,好好享受舞台。
我相信每个小朋友,无论穷困的、富裕的,都应该有同等的机会参加课外活动
无论富或贫 人人平等
另一出剧《被偷走的鞋》的导演陈庆泽和编剧张晓怡,也曾在大学时参与过戏剧演出。他们希望自己曾经在舞台上取得的成功感,这班小朋友也可以感受得到,成为他们儿时一个美好的回忆。张晓怡更指:“我相信每个小朋友,无论穷困的、富裕的,都应该有同等的机会参加课外活动”。
《被》是讲述一个小学生因自己居住于㓥房而感到羞愧,所以跟同学撒谎说自己住在私楼,不希望同学疏远他。这故事本是张晓怡从网上看到的,但原来剧团其中一位小演员也有同样经历。她希望这次舞台剧能够灌输小朋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知道“虽然自己在一个比较恶劣的环境下长大,但这不值得我们感到自卑”。
一班90后以业余的身分、义务的方式,热心带领基层小朋友参与舞台剧,无条件付出加上无限耐性,实在难得。虽然途中曾有放弃的念头,但慢慢看到小朋友由一盘散沙,到能互相合作,有意识地准备彩排,他们都十分欣慰,感觉能把他们连系在一起。
张乐儿特别提到“共融”二字。她指剧团中有不同特殊学习需要的小朋友,当中有着不同的背景,学校很少机会有一个活动可以还让他们连续相处两小时,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建立自信心。但她在这里能体会到“共融”,小朋友们都不管对方的背景,合力排好舞台剧。她又感激家长的支持,在家中都会解释一下歌曲中的大义,让小朋友更加明白舞台剧所带出来的讯息。
这班满腔热忱的年轻人,衷心希望观众看得开心、觉得小朋友唱歌跳舞很可爱的同时,可以认真反思现今香港的贫穷问题,了解基层小朋友所面对的情况。
《被偷走的鞋》编剧/ 张晓怡 导演/ 陈庆泽《没有颜色的彩虹》 编剧/ 贺卓轩 卢嘉丽 导演/ 李浩东 邬秉书地点: 西湾河文娱中心文娱厅日期: 4月23日时间:第一节-下午3时正,第二节-晚上7时45分票价: $140 (学生及领取综援人士可获半价)查询:26585728(卢小姐)*门票于城市电脑售票网公开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