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芯片|中美贸易战后 中国反思不让种源技术“卡脖子”

撰文: 蔡苡柔
出版:更新:

中国重视粮食安全但并非完全没有短板.由于将粮食安全视为重要的国家政策而非只是单纯的贸易问题,相关技术也希望掌握在国家手中;但也正因为农业技术一直以来由国家掌控,在种子的研发上,确实慢其他国家一步。

《香港01》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他指出,随著中美经贸摩擦后,芯片受到重视,被称为“农业芯片”的种子关注度也大量提升,重视程度又更上层楼。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胡冰川指出,过去内地依靠各大学和农科院去进行科技创新和种子的研发,但是对比海外的种子研发主要是依赖种子公司,存在规模上差距。

内地近年重视种源技术,图为新研发的薯仔种子。(新华社)

中国的种子企业并非如其他国家有一两个农业巨头主管市场,而是小而多。中国曾经每个县都有一个种业企业,高达十万家,经过不断的合并重组淘汰。目前仍有7000多家种子企业,但是因为进入商业化育种时间较晚,胡冰川直言,整个中国的种业市值的话也只能和德国农业巨头拜耳公司(Bayer)的销售额打平。

胡冰川介绍,近期官方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育种、扩繁、推广),要以种子企业作为主导来做创新研发,虽然种业是生物技术,但在科学层面却是高技术,正因为是高科技且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中国种业的创新和自主因此势在必行。

胡冰川指出,虽然中国种子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对比外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掌握了大量的转基因技术和智慧财产权,“中国种业在实验室里的技术最高,和美国和欧洲的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其实并不差。”但是实验室里的技术仍需要到小田实验,再到大田实验,最后才能进行商业化的推广,整个过程需要3-5年时间。研发到商业推广的时间差就是目前中国的差距。

第八届宁夏种业博览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种子小镇泰金种业产业园举行,宁夏石嘴山市制种面积达16万亩,实现制种业总产值4.5亿元。(新华社)

胡冰川认为,认识到差距并不可怕“问题是说要加速这个过程,把大量的科技和我们智慧财产权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和商业的利益。这个过程要不断的去通过政府的支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这个产业能够为整个的种业科技的反复运算更新提供一个宽广的价值基础。”

对于能否尽快追平,胡冰川指出自己并不担心。他提到,不论要追一年还是20年,中国都是能够追平的关键在于中国农业是“大小通吃”。

“美国主要是大田种植,包括大豆和玉米等大型作物;而荷兰、以色列优势在源自作物;日韩在小田作物和园艺作物上则有育种优势,但是中国大田、小田都有,更有许多园艺作物。”胡冰川提到,虽然中国农业在种子科技方面仍是跟跑阶段,“但只要再给我们10到20年间追赶,定能赢者通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