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湾港铁站是雀鸟蒲点,还是卫生黑点?专家:与鸟相处有学问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位于长沙湾元洲邨的长沙湾站A3出口,经常有野鸟聚集,动辄数百只雀鸟同时飞起,蔚为奇观。但是这个雀鸟的“蒲点”却是当区居民的卫生黑点。民协的当区区议员指野鸟聚集源于有人喂食,滋扰居民多年。而团体“城鸟邻居”(HK Neighbirdhood)曾带团到沙湾举行社区观鸟导赏,成员张泳渝表示,喂饲野鸟的人可能出于好心,但此举其实会改变牠们的习性,长远改变其生活方式。

街坊:有人喂饲 见惯见熟

港铁长沙湾站在长沙湾道的出口有3个,一个位于元洲邨,另外两个位于长沙湾道与东京街交界的十字路口。惟独只有一端的A3出口,每日皆有上百只雀鸟聚集,不止出口盖顶,更站满旁边一块空地。出口的当眼处贴有告示,提醒途人切勿喂饲野生雀鸟。

搬到深水埗半年的李姨说,虽然不知道那群雀鸟何时开始聚集,但不时路过这里,见惯见熟的她估计这里聚集了二百只雀鸟。“我虽然没见到人喂雀,但是见到雀鸟在地上吃东西,没有人喂食,牠们又怎会逗留?”她更说,有时会见到雀鸟飞到屋邨平台逗留,甚至站立在住户的窗口。

本港市区某些公众地方经常有大群雀鸟聚集,造成噪音和公众卫生问题。(资料图片 / 陈铭智摄)

民协的深水埗区议员梁有方指,野鸟聚集港铁站出口,于90年代末开始,自2010年元洲邨五期落成后便转趋频密。“当时街坊投诉,野鸽在冷气机顶筑巢,叫声滋扰,又担心牠们遗下鸟粪,影响卫生。”他指负责处理相处事务的渔护署,没有提出具体改善措施,并称动物受法例保护,不可随意捕杀。而食环署则负责检控喂饲野鸟的市民,但他说收效不大,至今他仍目睹过市民随街洒下雀粟,或把饭焦抛上港铁站出口顶盖。

“现在平台花和出口顶盖已经放置防鸟刺,以免牠们逗留。不过有爱鸟街坊见到,又会向我投诉此举不人道。”梁有方补充。

现场挂有食环署告示,警告市民不要擅自喂饲野鸟。但议员梁有方指,食环署检控收效不大,问题依然存在。(陈铭智摄)

城市雀鸟你又认识几多?

一见到雀鸟聚集,市民难免联想起禽流感,需要政府加强检控、清洁。但是雀鸟本身姓甚名谁,有甚么特征,很多人每天都听见鸟鸣,却一无所知。

1月7日及14日,“城鸟邻居”(HK Neighbirdhood)在长沙湾举办社区观鸟导赏团。爱鸟之人、导赏员张咏渝(Pamela)特地视察港铁站出口。张泳渝说长沙湾较常见的雀鸟有树麻雀(Tree Sparrow)、珠颈班鸠(Spotted Dove)、红耳鹎(Red-whiskered bulbul)。“麻雀耳羽呈黑色,叫声是‘chip-chip-chip’。珠颈班鸠得名于颈环呈班点状,叫声是单一、延长的‘咕’,红耳鹎叫声像哨子,是急促的‘咇’,因为耳羽红色而得名。”她还提到一只黑羽、红眼,名叫噪鹃(Koel)的鸟,说将近天光、凌晨3、4点的时候,牠便鸣叫,声如‘Ko---el......Ko---el’,是牠英文名的来源。

野鸟也会停留在地面觅食。当中常见的有白鸽、珠颈班鸠、麻雀、噪鹃等,牠们的声音不少人都曾经听过。(陈铭智摄)

她表示A3出口上方已放置防鸟刺,但雀鸟依旧聚集在没有防鸟刺的一边。她解释因为有人定期喂鸟,令雀鸟认定这个范围可以“又食又拎”,所以牠们大量聚集在此。她认为有心人喂雀虽然出于好意,但是喂饲这个行为以及喂饲的食物皆会影响、改变雀鸟的习性。“最好不要过度介入雀鸟的生活。”

问到该如何处理城市中人、鸟共存的关系,张泳渝认为防鸟刺治标不治本,“就像露宿者的处境,政府封起一个位置,牠们便另觅栖息地。问题在于,如何教育大众不要出于好心,经常喂饲雀鸟。这其实是一种干扰自然的表现。”

至于成为蒲点的出口顶盖,可见上面沾满鸟粪。如果正值禽流感肆虐,市民应该十分忧虑这里的卫生情况。(陈铭智摄)

香港过500种雀鸟栖居

2014年成立的“城鸟邻居”(HK Neighbirdhood),宗旨是以居于社区的雀鸟为桥梁,连结人与自然生态。张泳渝分别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在天水围与长沙湾举办社区观鸟导赏团。她说,根据渔护署纪录,香港录得逾530种雀鸟,当中20种经常出没市区。

与张泳渝合办天水围社区观鸟导赏团的小宇则说,平常街坊对雀鸟认识狭窄。透过详细介绍各种市区常见的雀鸟,包括其外貌特征、叫声,可以拉近人鸟之间的距离,用另一种角度观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