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政治融洽 功能界别议员任重道远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选举改制后的首场立法会选举结束,立法会选举功能界别周一(20日)陆续公布结果。社会福利界别由新思维狄志远以1,400票击败民建联朱丽玲和叶湛溪,成为下届立法会中唯一非建制派议员。社会福利界别登记选民人数共有13,974人,但在这次选举只有2553人投票,投票率由上届的83%暴跌至18.27%,更是所有功能组别中投票率最低。

过往泛民主派对立法会功能界别的存在时有不满,诟病其违背普选原则。然而同时有逾廿万登记选民的功能组别,当中不少一直是泛民票仓,在旧选制之下,教育、法律、会计、医学及社福界别长年由泛民当选。

不过今届选举中,除了社福界之外均未见有非建制派的候选人,导致相关的投票率亦异常低迷,分别为27.9%、32.19%、29.01%、28.2%及18.27%。这一方面反映功能界别的一些行业与政治意识形态挂勾,另一方面亦意味泛民支持者没有于本次选举中投票,令人忧虑建制派当选后,在团结界别利益方面有一定挑战。

当选人要担当桥梁角色

立法会功能组别当选人应要明白己任是为社会谋福祉,应该进动政策发展,为政策提供有用的改进方向及意见。尤其当外界一直担心今次选举将令香港得到一个“清一色”议会,一众建制派的功能派对当选人就更应该为自己正名,向大众诉说自己的定位是对事不对人。

此外,功能界别的角色定位要重回正轨,于议会讨论中重新注入行业角度,去除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避免将行业以及民生议题政治化。面对投票率低的问题,他们要避免忽视现时的游离票源,在任期内著力争取更多同业支持,整合一切愿意团结的力量。

在团结业界本身之余,新议员更要帮助界别与政府凝聚共识,成为业界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尤其香港社会不少经济及民生问题,需要专业界别的意见及参与。不论是教育界面对的移民潮、医疗界的人手不足等,这些政策都不能只由政府官员制定,而需要代议士反映业界声音。功能组别虽然并非直选,在民主原则上被部份人视为逊色,但若能发挥角色,始终有助建构良善健康的管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