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摆脱务虚 让政治回到实处
立法会换届选举周日(19日)举行。在新制度下直选议席减少,加上主流民主派的缺席,选举气氛不如以往炽热。但即使如此,临近选举的这两星期,随着候选人四出拉票及参加选举论坛,我们看见选情还是有一点火花。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界西北区的民建联周浩鼎指控实政圆桌田北辰为“二五仔”,批评对方在2019年反修例示威期间“搞警察”,及后要向田北辰道歉。在港岛东,民建联梁熙因为误称“争取西湾河地铁站”而走红,加上工联会吴秋北及新民党廖添诚,三名建制派与沙中线吹哨人潘焯鸿角逐两个席位,大有建制派内斗之势。
除了这些较吸引的话题外,这场选举还有不少候选人尤其关注香港的基层生活及贫穷问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以来,社会弱势的困境突出,香港外表华丽但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及经济不公。近日公布的2020年贫穷人口急增至165万人,即约每四个港人便有一人收入不及中位数一半。
再加上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年中明言希望香港“告别㓥房”,解决贫穷问题可谓政治大方向。地建界候选人赵式浩、选委会界别候选人吴杰庄等便曾探访㓥房户,同样角逐选委会界别的工联会蔡永强亦自诩其作为巴士车长深知基层苦,可以反映最贴地声音。
政治立场以外 公共利益为重
在以往,香港的选举议题一直被政治立场主导,例如是争取普选与否、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并衍生出诸如“民主派”、“建制派”、“反对派”、“保皇派”等标签。但其实在不少欧美社会,选举议题却往往是税制和福利政策、医疗保障多少等。这不只是政治和经济议题之分,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前者往往呈现成一些难以妥协的零和博弈,后者关乎的却是如何分配利益,讲求如何平衡和取舍。先不论香港贫富悬殊及社会不公,需要推动彻底的改革,前者的政治立场之争亦容易撕裂社会,后者的社会利益分配相对较容易寻找最大公因数,甚至凝聚共识。
近年不少论者相继指出,欧美社会的左翼愈来愈放弃了以往为基层发声、促进阶级公义的己任,日渐陷入身份政治,例如是高举种族身份、性别认同等。这种议题不是不重要,但在推动社会改革、分配利益以至社会发展上,失焦带来的不只是社会撕裂,更是磋跎岁月于虚浮的争论之上。
立法会换届选举即将举行,新一批议员将在1月1日起开始任期。不论哪些人当选,他们也必须为香港的政治再锚定,让焦点回归到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市民生活的实处,继而凝聚共识,重构香港团结。
立法会选举各界别参选名单,请按此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