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清泉|中外电动车领域各有长短板 切记韬光养晦勿自满
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日前回到香港,参加由工程及科技学会(IET)举办的150周年嘉年华,并接受《香港01》记者的独家专访。
本次访问共有四篇报道,此为第二篇。
身为中国电动车研究领域的功臣,84岁的陈清泉受访时褒扬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但其归功于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因素,对自身贡献则三言两语带过。
他又告诫产业和国人:“中国改革开放用40年走了人家200年的路,成绩值得骄傲,但也要注意,这些绝大部分是‘从1到2’,不是‘从0到1’,我们还要切记韬光养晦,更加注重基础创新性的研究,并成功应用到产业界,以此来追赶与一些国家的差距。不要动不动就‘厉害了我的国’,反过来说,人家70年前有的东西我们现在才有,厉害甚么呢?”
中国道路智能化领先 感测器等技术仍落后
陈清泉说,中国在电动车领域有两大优势:其一是中国政府从早期就针对纯电动汽车(EV)补助,当时西方倾向于研究油电混合动力车,但如今纯电动已成为世界趋势,这是中国的先发优势。
其二,中国道路智能化建设取得领先成果,高速公路的摄影镜头配备齐全,充电桩数量也愈来愈多;相较之下,一些国家制度上容易造成“各自为政”,令人、车、路的协调不顺畅。中国的车、路协调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加上先进的5G技术,就为车联网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话锋一转,他认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所有方面都保持领先,例如道路智能化,中国在高精度感测器和高精度雷达等具体技术上仍较西方落后。电动车相关的光伏板产业,中国也是全球产量最大,但是在材料上薄弱,令光伏效率不比德国等国。
系列报道(一):专访陈清泉|美引领电动车死而复生 他40年前一言令中国跟紧脚步
倡学习他国经验 成为汽车强国
在陈清泉看来,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与西方有差距并不可耻,“世界的近代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再到美国,历经数百年时间的积淀,他们对一些问题看得比我们远、比我们深,所以在一些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方面,还是比我们好”,例如在电池方面,美国阿贡实验室对电池发展路线的描绘比中国远。
“道理很简单:他们沉淀得多,那我们就要多多学习借鉴”,陈清泉强调,这并不意味著中国永远都落后于人:“只要记住两句话:需求决定、市场最大。未来中国会继续引领世界。”
他表示,中国总有一天成为汽车强国。“现在中国是汽车大国。德国虽然不是大国,但却是汽车强国。这是因为德国发明了内燃机,是汽车诞生地,所以德国积累很多经验。但中国只要虚心、韬光养晦,也可以成为汽车强国。(中国)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要勇于“坐冷板凳” 发展原创性研究
近一两年,中国电动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陈清泉虽然赞赏中国车企覆盖市场不同档次,未来甚至可以参与国际竞争,但也呼吁企业不能靠广告宣传、过分依靠政府扶持,若果没有核心技术和人才,今后20年必定会被淘汰:“日本、美国、德国都只有几间电动车企业,为甚么中国有好几百间?中国地大人多,可以多些,但不需要几百间嘛!”
他继而指出,中国要著重发展原创性研究。“高铁我们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高铁是在德国、日本的基础上。那是因为我们市场大,但不是我们原创的。这在前40年没问题,但中国如今一定要做领导者,敢进入无人区,不要老想弯道超车。要有坐冷板凳的勇气,十年磨一剑,不要急功近利,要有底气和韧性”、“以前我们是借鉴人家,现在要引领,那么mindset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