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垫上的态度 看出你的性格

撰文: Yogie
出版:更新:

如果我说,在瑜伽课堂中,看你在瑜伽垫上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你的性格和思想,你会相信吗?会否觉得很神奇?其实这只是反映瑜伽练身,也练心。

摄于最近一次户外瑜伽慈善课。(作者提供图片)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写着“就像我们的瑜伽练习般,不单止训练身体的弹性,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变得更具弹性。”有读者对此感到好奇,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瑜伽等于拉筋,又或者与体操相若,对他们来说只是局限于身体的锻练,但其实瑜伽练习并不止于此。

“瑜伽” (yoga)一词在梵文的意思是(union)合一。宏观来说,就是个人与宇宙万物合一。但好像儒家经典《礼记》的《大学》篇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先从自身出发。所以瑜伽所指的合一,也就是修练者要身心灵合一,言行思想一致。

不论体位法练习、呼吸练习,还是冥想练习等,如此种种瑜伽的修练,都是希望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将身心回到当下,然后内观,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这才是真正的瑜伽练习,否则只是一场没有灵魂的耍杂技表演。

回顾我最初接触瑜伽时,跟大部分初学者一样, 当然分不清各个式子,也对自己身体并不认识,未知原来有这么多从前未有留意过的肌肉,所以在课堂上只知尽量跟着老师的指示,根本没有空间谈什么内观。到后来逐渐掌握到如何控制不同的身体部分,就开始觉得课堂的内容重重复覆,会不时周围望其他的同学,然后作出比较,如果别人的身体较柔软,我会对自己失望,然后努力拉扯,另一边厢,如果发现自己是全班最有耐力,又会沾沾自喜。 直至有一次,导师叫我们将视线专注在某一点,不要到处张望,我立即不知如何是好,觉得时间很难过。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欠缺耐性,也发现原来我一直只懂往外求,被周围的人和事带着走,不懂得与自己沟通,没有了解自己的内在需要和感觉。通过多次在瑜伽垫上的反思,我发现日常生活的我也是这样──只懂跟随社会的标准,满足别人的期望,忽略自己的感觉。这是我在瑜伽垫上逐步与自己沟通的开始。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在导师指示做高难度动作时,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会否立即觉得无可能,然后未试过便放弃?还是你会“好胜GiGi”上身,没有理会自己身体的极限,盲目地强行拉扯?又还是你可以放开固有想法和期望,只是专注当刻, 聆听自己的身体,放胆一试,然后透过持续练习,让各种可能性发生在你身上? 所以你在瑜伽垫上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你的性格──心急?懒惰?好胜?自大?紧张?⋯⋯等等。

通过持续的瑜伽练习,你会对自己更加了解,然后可能你会想作出改变。例如在做同一个高难度动作时,你会尝试放松:提醒自己要呼吸、不要咬紧牙骹、放松眉心,抱著“尽力一试,但不求结果”的心态。又或者在一些伸展动作停留时,你会尝试保持耐性,学习接受这些拉扯的感觉,透过呼吸减轻痛楚,明白一切最终都会过去。随著练习日子渐久,你会慢慢发现,你甚至会尝试将在瑜伽练习学习到的态度,带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工作压力大得快抖不过气时,提醒自己呼吸、放松。在生活不如意时,想起那些筋肉拉扯的痛感,知道也是会过去的,只是继续呼吸、继续做好本份就好。真正的瑜伽练习就是这么一回事,可以改变你的身心。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