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呢份工】路牌字体原来由在囚人士写 “监狱体”买少见少
曾荫权罪成,曾扬言“我会做好呢份”嘅佢,唔知有冇机会帮吓手做路牌呢?朝见头晚见面的路牌,例如高速公路的圆形限速数字牌、蓝色方形的不准驶入牌,原来是狱中犯人所写﹗早于七十年代起,惩教署已受政府委托制作路牌。引入机器制作前,路牌皆是由在囚人士全人手制作。他们以印模(Stencil)的方式,沿著刻有字体的铁板在纸上鎅出字形,写在路牌上,因此路牌上的字体有时会微微倾斜,或有些小缺憾,通通都是人手制作的痕迹。现时工序经已全电脑化,成品渐趋统一。网上有年轻人发起“监狱体重现计划”,收录渐渐消失的旧式路牌字体,为这种港式“异体字”留记录。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产量狱匠们 1年生产7000交通标志
根据香港法例,成年在囚人士每周有六天必须过得“有意义”,例如学习职业技能,赚取每周约$45至$192的工资(视乎岗位而定)。这些职业技能包括制作交通标志,还有垃圾桶、铁栏杆、路边石壆等,都是出自他们手。现负责制作交通标志的院舍,就只有赤柱白沙湾惩教所,每年生产约7000个交通标志和1500平方米的方向指示牌。
路牌上被消失的异体字非错字
驾车人士或会发现,有时路上一些方向指示牌会“宁宁舍舍”有一个字被盖上,写上新字,原来很多被盖住的都是“异体字”,即是旧时港式写法的中文字,和九十年代前印在报纸上的印刷体相似。
“朗”写法为“良月”?“场”为“塲”?
“我从小已经常留意路牌,书写习惯跟随了路牌的写法。”发起“监狱体现计划”的九十后青年Gary说。他将路牌的字体称为“监狱体”,指这种写法传统、是旧时香港人习惯写的异体字。他指,惩教署自1996年起已改用电脑绘图,路名写法亦由旧式写法变成常用字。“路政署曾经以为旧式写法系错字,而用块版盖住它。纵使当时亦有区议员反映,但路政署推给运输署、再推给地政处、最后推给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
交通标志上最常见的旧式写法有元朗的“朗”和马场“场”,旧式路牌上的“朗”写法为“良月”,“场”为“塲”,但现多因被投诉而被路政署以板盖住。现在“置地广塲”的商标仍保有旧式写法,但这种写法已在路牌上销声匿迹。“不少异体字消失,年轻一代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旧式写法,往往以为是错字。”Gary说。
靠Google街景图 重组150块监狱体路牌
他发现越来越多小时候看见的路牌开始消失,于是透过2011年的Google街景图发现257块监狱体路牌,亲身到场检查和拍照存档,尚存的只有150块,可谓买少见少。他用这些仅存的路牌发起“监狱体重现计划”,透过勾划路牌照片上的字体,收集约400个在路牌上出现过的汉字,再透过组合部首,仿制风格,完成约3000字。
“悫”是字典内的写法,“悫”为异体字,但“夏悫道”为香港的法定名称,现时港人仍习惯写“悫”。
摄于锦田市的旧式路牌,除了是由右至左写中文,“脚”亦写成“脚”,还有“区议会”的旧称“District Board”。
“大榄涌”的“涌”用上旧式写法,上面为(コ)而非(マ)。
道路研究社Facebook专页:facebook.com/Road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