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用香港做桥梁作临床认证 李氏大药厂呻难聘本地医生做科研
生物医药是港府大力发展的创科范畴之一,无奈本地市场有限,且未具备生产配套,不少药企皆需在面向外地市场,甚至要到邻近城市设厂,令人忧虑情况或影响本港长远生物医药发展。
李氏大药厂在本港上市,惟因应市场及生产需求,将研发生产基地设于内地,但本港角色仍然重要。该公司研发主管指,因要从欧美引进药物到内地市场,而本港有临床测试机构获内地认可,大大加快引进过程。
因此,李氏大药厂需吸纳认识内地市场、中英文能力皆好的科研人才,去年透过作为科技园公司第一届“明日创科领袖培训计划”的合作企业,成功聘请两名年轻科研人才,当中一名为医生。
李氏大药厂临床前及项目管理总监黄思伽介绍,除了自行研发,亦会从欧美等地引进产品,主要市场在内地。“对于药厂来说,香港是国际和内地的一个桥梁,”他说,李氏经常需要合作伙伴开会,香港分公司亦负责协调,加快引进过程。
相关新闻:专访|科技园推创科领袖培训 CEO黄克强寄语:学嘢是结果非目标
引进欧美药物至内地过程漫长 本港进行临床测试加快过程
“还有一件事,就是在香港做临床测试更方便。”黄思伽解释,要从外国引进一只药到内地,若直接在内地申请注册、进行临床测试等,整个过程会非常漫长;比较之下,香港注册过程简易,而且有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等获内地认可的临床测试机构,公司利用此途径,加快将药物推上临床过程。
而自行研发方面,黄思伽指,药厂亦需与本港大学合作,进行临床前研究,如在动物、细胞环境做测试等。
香港要发展为创科中心,不少人都认为本港未必能成为研发基地,而专注业务发展、促成合作或是可行模式。李氏大药厂高级研发副总裁李洛谊亦表示,公司主要研发基地在内地,而香港公司的角色,就主要在项目管理、业务发展等。
本地医科生甚少踏上科研路
李洛谊续说,因此公司最需要招揽具医学、临床研究背景的人才;另一方面,香港公司亦缺乏既懂熟悉国内法律规,同时了解本港注册要求的人,而由于公司需从欧美市场引进产品,因此需要中英文能力皆好的人才。
黄思伽叹谓,在本地聘请医科生非常困难,“他们肯定出来做医生”;相反,内地不少医科生毕业后都愿意到药厂工作,他认为这主要与香港的文化、资源不足有关。不止医科生,整体创科行业均人才若渴。李洛谊亦坦言,以往药厂招聘较为被动,一般只是登广告或到校园招聘,惟应征者未必符合要求,“soft skill”上亦有所不足。
科技园公司去年推出首届“明日创科领袖培训计划”,李氏大药厂作为合作企业之一,成功聘请两名科研人才。计划收到超过600份本地及海外申请,当中六成申请者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八成是本地大学毕业生。今年为第二届,计划正接受申请。
科技园公司推明日创科领袖培训计划 助企业寻找人才
成功获李氏大药厂聘请的杨朗庭表示,这次是“人生中其中一个最难的interview”,因竞争者众,当中黑客松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队伍需在两小时内解决指定问题并且演示。杨朗庭回想,当时自己的角色就好比一个协调者,整理组员观点,维持气氛和谐,或因此让评判留下好印象。
而在内地读医、来港修读医学硕士课程的赵泽渭就表示,通过计划可接触更多公司和平台,加上正式工作前得到培训 ,让自己有能力胜任往后的工作。赵说,自己很喜欢香港,又看重香港地位特殊,可比内地更快接触到更尖端的知识,自己未来会继续留在香港,投身医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