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张老香港霓虹招牌手稿曝光 理大学者:一个招牌一个故事
香港不少霓虹招牌近年陆续被政府部门以结构安全为由拆走,相关行业亦因疫情停产,步入式微。有研究香港霓虹史的理大学者赶在行业湮没之前,向本港一间拥有近70年历史的老字号招牌制造厂,收集逾700张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彩绘设计草图,正编整合“网上图书馆”,除了向公众展示分享外,还希望带来回响,为部分“不明来历”的霓虹招牌草图汇入新线索,做到“一个霓虹一个故事”。
“呢几年多咗人知道我对呢样嘢比较熟悉,上月先有电影院邀请我去睇《攻壳机动队》内部场次。”理大设计学院助理教授郭斯恒将戏票放在电脑台旁,一边浏览手稿库一边如是说。
“以前行入一条街,放眼望去都系霓虹招牌,等你知道呢度系卖紧咩,好似你未消费,你嘅视觉享受消费咗先。”无论是日本动漫版的《攻壳机动队》,又或电影《信用欺诈师JP》或《银翼杀手》,甚至本港微电影的MTV背景取材,均透过香港五光十色的霓虹夜景作出不同程度致敬,然而近年屋宇署以不合标准或有潜在风险为由,频频拆走街道上的霓虹招牌,加上疫情影响,新餐厅、麻雀馆或酒楼剧减的情况下,招牌已买少见少,形同一个熄了灯的香港。
“五十年代起家的南华,当年做到好大,灯箱招牌的火牛都系佢哋自家团队制作出嚟,东主甚至获邀到日本,同当地霓虹师傅交流创作心得。”
领头羊霓虹招牌厂房藏大量珍贵手稿
有见及此,郭斯恒近年致力访问制作师傅及招牌制造厂,期望赶在行业走下坡及老师傅退休前,尽量搜集更多本港霓虹灯历史。他辗转间找到本港属于霓虹灯界领头羊的南华霓虹灯电器厂。“五十年代起家的南华,当年做到好大,灯箱招牌的火牛都系佢哋自家团队制作出嚟,东主甚至获邀到日本,同当地霓虹师傅交流创作心得。”
南华霓虹灯电器厂尚有另一个“宝库”,便是蕴藏大量设计图纸,他记得大约2015年至2016年之间,曾获邀进入南华霓虹灯电器厂参观,面积大约5,000多呎的厂房内,摆放多张制作霓虹灯管的台面,下方设有贴上钟表、餐厅、酒吧、家庭电器、银行、当押等分类的抽屉,开启便发现有数百张霓虹招牌设计草图,全部已尘封多年无人打理,最终获东主一口答应,慷慨全数送赠作历史保育用途。
“七百几张霓虹手稿,有二百几张系为餐厅,茶楼等饮食业设计,仲有一啲已消失的行业,例如雪糕舖、蔗汁店,当年最出色的霓虹招牌仲有舞厅,因为系晚上开业,个招牌一定用七彩灯饰营造艳丽效果。”
设计草图上铺牛油纸模拟亮灯效果
郭的团队经收集及整理,再进行分类,结果发现700多张50年代至80年代之间的霓虹灯设计草图,全部均是由俗称“画佬”的画手稿师傅,一笔一笔画上的设计草图,图内既有细致的字型及公仔图案设计,部分还加上牛油纸模拟亮灯效果,图中亦有列明南华霓虹灯厂基本资料,包括当年七个字电话号码、保险公司为招牌投保的资料、双方签署,每一个细节均承载着当年香港的繁华。“七百几张霓虹手稿,有二百几张系为餐厅,茶楼等饮食业设计,仲有一啲已消失的行业,例如雪糕舖、蔗汁店,当年最出色的霓虹招牌仲有舞厅,因为系晚上开业,个招牌一定用七彩灯饰营造艳丽效果。”
“有啲霓虹招牌只有设计图,又无地址,完全唔知喺边度出现过,希望有巿民睇到,可以用一张旧相或者系当年老舖的第二、三代人讲返个历史出嚟,咁样一个霓虹灯招牌就代表一个香港人的故事,成件事会变得丰富立体得多。”
旧草图放上网 盼有老店后代讲历史
郭教授早前成功向艺发局申请“Arts Go Digital 艺术D平台”款项,目标在6月前将所有霓虹灯手稿分好类别后放上网,供大众鉴赏当年那个繁华的香港夜色,他更希望为更多不明来历的灯箱招牌牵引出更多线索。“有啲霓虹招牌只有设计图,又无地址,完全唔知喺边度出现过,希望有巿民睇到,可以用一张旧相或者系当年老舖的第二、三代人讲返个历史出嚟,咁样一个霓虹灯招牌就代表一个香港人的故事,成件事会变得丰富立体得多。”
艺发局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推出特别资助“Arts Go Digital艺术数码平台计划”(计划),期望启发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意,借着科技发展数码或虚拟的艺术内容(数码制作),以艺术回应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生活模式大变的社会,促进社会共融及与受众互动,扩阔大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投入,让艺术更进一步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