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基(港岛)校长用爱灌溉伴航 重度自闭症学童打破宿命超额毕业
“川川”二话不说就将鞋袜脱掉,继而躺在课室地上;遇上天气热、下雨天或环境嘈杂会大叫,开心又会突然拍手及摇晃身体,大部分时间只会以单字回应;一旦饿了就要进食,不能等到小息……“川川”患有重度自闭症,初入读启基学校(港岛)时,每天都会出现这些场面,未开学已吓跑数名新生。老师们最初都无从入手,后来凭借耐心逐步建立互信。转眼6年,“川川”成绩稳步上扬,取得中、英、数、常合格的成绩,现在更即将毕业,超额完成小学。
本港现时没有专为自闭症学生而设的资助学校,政府虽然提倡“融合教育”多年,但自闭症学童入读主流学校,学校要兼顾一般学生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容易顾此失彼,陷入两难局面。启基学校(港岛)校长郑惠琪09年面临杀校危机,肩负学校重组责任,基于“以爱培育”的教育理念,史无前例取录了患重度自闭症学生“川川”。
尚欠2年便届退休之龄的郑校长,坦言遇上“川川”是教学40年中最重要经验之一,亦感恩“川川”母亲的信任,令自己体会到什么是生命力。“生命力唔系指学到啲咩,而系睇到别人嘅努力,感染身边所有人。”郑校长形容学校团队犹如积木,一层叠一层,缺一不可,果效必须用心及真诚方能累积。
特别配套助融入校园 教育学生培养同理心
针对“川川”的能力,启基学校(港岛)有一系列配套,包括在功课量、考试方式及书写协助几方面作出调整,如减少抄写及豁免作答增润题目等,但为了确保学生可公平评分,考试内容会一致。入学初期,班主任曾尝试用传统方式对“川川”进行规范,例如要他坐定定、不可在课室脱袜除鞋、亦不可大吵大嚷,但效果不理想,亦花费不少课堂时间。学校后来发现与其强迫“川川”改变,倒不如主动向同学讲述“川川”的需要,让所有人正面看待差异,减少误解与排斥,现在不少同学见到“川川”有特殊状况,都会主动关心及帮忙。
实然,有不少主张融合教育的学校,都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制定方针,如遇上学生有情绪问题,一般会以隔离形式将他们分开,来避免冲突,但学校等同一个微型社会,如从小没向学生提供相互理解的契机,到他们长大后都会持续出现标签、曲解及互相避开的情况,没能让学生真正接纳多元性的可能。
由只答“YES、NO”到可书写 历时6年一步一脚印
“川川”入学头两年的课堂参与度低,主要以“Yes”和“No”回应,基本上是零互动,即使已有调适措施,如放大试卷的文字,由老师读卷及从旁扶手书写,都只能完成选择题,分数只得10至20分。到三年级因疫情关系转为网课,多了在家与妈妈一同练习用笔,逐步建立了用纸笔沟通的能力,加上受同侪的影响及自我要求提升,“川川”越来越融入课堂,亦多了表违自己,可独立考试。升读五、六年级后,“川川”的成绩明显进步、尤以中、英文作文最为显著,不论是用字及情感表达都超越不少同学,情绪管理能力亦同时上升,主动要求与同学做相同的事,如小息一同吃零食。
“共融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不单是给予学生资源或协助,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起点和需求,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学生都能有所成长。”
开学首天不肯入校门 沟通簿成桥梁增互动
郑校长很重视家校合作,认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及习惯不同,如家长能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对学生成长及教育需要会更加到位。郑举例指出,“川川”初小时,整天都躺在地上,加上他对外界声音敏感,亦有情绪反应,如小一首天上学便站在校门不断拍打回收箱,拒绝步入学校,最后班主任要跟“川川”一直“High Five”玩耍才顺利带他上楼入课室。学校后来跟“川川”的妈妈加强沟通,得知“川川”在舒适的环境都会脱掉鞋袜,于是特别在课室划出一个特别活动空间,让“川川”在无压迫的气氛下学习,互动情况逐步有改善。
郑校长回想“川川”就读小三时,学习终于现来曙光,教师开始用“沟通簿”与“川川”交谈,了解他的感受及需要。但起初不如想像顺利,“川川”有时整天也不写一个字,拒绝回应,但学校没有放弃,采取不胁迫方针,“川川”渐渐敞开心扉,成绩亦开始进步,愿意坐定定上课,近2年已毋用老师扶手书写。“未用‘沟通簿’前我哋只能靠估,估10次错9次,唔能够掌握‘川川’的喜恶,成日撞板。”
主科合格志向做英文作家 校长担心现实令升学止步
“‘川川’智商其实唔低,亦知道佢将来想做一个英文作家,我唔想佢读到中三就要读返特殊学校……”面对即将升中的“川川”,郑慧琪校长有说不出的担忧,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亦说出SEN学童所面对的残酷实况,因主流学校人数多,课程广泛,上中学后教师要追赶课程,郑校长担心“川川”无法跟上节奏,其次是同学间的相处,“川川”踏入青春期情绪变化可能很大,或会引发欺凌问题。
“共融教育不单系资源及硬件上的支援,我嘅同事绝对系无私奉献,我成日强调学生嘅成就重要过学校成就,以人为本要身体力行。”郑校长透露,同事间常笑称入职启基一年等于在其他学校工作三年,可想而知非一般的工作量。
面临杀校大手改革帮助弱势 非学术常规课提升学生能力
启基学校(港岛)前身是北角街坊会陈维周夫人纪念学校,郑慧琪09年接任校长,她表示,区内不乏传统名校,学校的定位向来服务弱势家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非华语学生,亦有连幼稚园都没读过的新移民学生,她接手后第一时间加强外籍老师比例,社工数目及教学助理亦有增加,务求全方位照顾学生,首要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同时引入非学术常规课程,包括剑击、油画及手钟,让学生提升专注力、判断力及思考力,亦可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启基学校(港岛)不会就学生的水平及族裔分班,期望带领学生从学习中认识自己,行政采取“不问责、只解难”为核心。郑校长指取录“川川”后的一次适应课,因“川川”在礼堂大叫,立时令3名学生退学,她坦言有片刻失落,但很快便抖擞精神,并在开学前多办几次家长会,让大家明白学校的立场,放心让子女入读。
退休前的最后心愿 “川川”能升中接受主流教育
‘向来不擅长说话的我,面对毕业,已经留下很多回忆在脑中。钟声仍然在响,在走廊,在楼梯,我努力行走,却总是不快。可是老师没有放下我的手。同学是我快乐的泉源,我如同是置身在“爱的花园”……没有启基学校(港岛),没有今日的我……毕业就像一艘船,送我们各位同学到不同的地方,继续了不同的旅程……’这是“川川”所写的毕业感言,郑惠琪校长自谑眼浅,看到文字,眼眶又泛红起来。
即将退休,郑校长期望“川川”升中后可继续接受主流教育,假如有学校能给予取录,她与学校团体愿意提供支援直至他升上中三。她表示,“川川”已经学会粤语拼音输入,相信沟通会更为顺畅,只要学校能给予多些支持,深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川川”可在某些专科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