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亲见“六小龙” 香港向杭州学什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当DeepSeek震撼人工智能界,宇树科技的机械人舞步红遍网络,杭州“六小龙”已经成为了内地“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象征。此际,特首李家超率领包括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等多名司局长访问浙江,更指明要多了解杭州“六小龙”的发展及其成就,无疑是选对了地方,作为香港向内地创新模范“见贤思齐”的实际行动。

一连四天的访问行程,包括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等在内多名官员,这趟访问当然不只是签署协议、礼节拜访。特首率团高规格走进了杭州这个“创新熔炉”,仿如要为香港的创科“取西经”。

杭州不只硬件 香港更缺软件

不少人曾经指出,在“六小龙”背后的是“浙商精神”——敢为天下先、乐于开放数据、著眼长远而不怕失败。香港习惯的精打细算、注重效率、规避风险,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为什么我们虽然斥资十亿建设人工智能研发院,又有数码港超算中心投入服务,但除了由上而下的硬件和资金投入,香港还要点燃自下而上、拥抱风险的创新精神。只靠实验室和资助,不足以“买”来敢于尝试、不怕失怕的文化。

事实上,杭州今天能成为年轻人的创科梦想之地,背后已经花了至少十年吸引、挽留人才。李家超亲自与“六小龙”的代表交流,听取他们的创业故事和与香港的合作计划,这些正是值得香港参考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多间大学名列世界前茅,请科技水平理应“超班”。但如何令人才视香港为实现梦想的首选,而不只是跳板?

政府锐意“壮大创科人才库”,也正全速推进河套、新田科技城的土地建设,第一期大楼即将落成。但要留住人才“安居乐业”,为他们创造那份“非来不可”的创业氛围和使命感,所做的似乎还不够具体。建好“巢”为何未能引来“凤”,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凤”聆听他们的第一身看法。

李家超看到了浙江大学科创中心的成果,也必然了解到当地政府的长期投入与支持,由补贴、税务优惠到营商环境、应用场景,不一而足。香港政府也推出了“新型工业化”系列,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生产线升级支援等琳瑯满目。但是每条生产线最多只得25万资助,相比内地动辄过亿的投入,能否驱动科技升级?各项计划又会否过于零散,徒添企业申请难度?

从实验室到生活圈 让科技落地生根

杭州的科技如何“落地”,或许没有比走进医院病房有更好的体会。正如李家超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到AI如何协助医生进行精准临床诊断,全新的血液病治疗方案如何研发,自动化药物配送系统如何高效运作,还有先进机械人手术系统大显身手。人工智能当然不只是吉卜力风格改图,而是切切实实地在改善民众生活。

相比之下,我们虽有无人机“跨海”送外卖、运送医疗用品到离岛等,但难免显得起步缓慢。至于政府的数码转型,诸如“智方便”、“港文通”等,应用场景恐怕也是相对单薄。其实除了优化公共服务,金融、法律、物流这些优势行业是否也可以人工智能转型升级,提升效率以创新行业?

李家超参观的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设有“香港成果转化中心”展览,正好提醒了我们合作的潜力。香港不乏InnoHK平台、微电子中心、生命健康研发院等,但要与本地产业的需求结合紧密,这些投入巨大的研发中心才不会只是困于象牙塔内的研究报告。香港向来以科研上游为优势,应用下游显不足。这次特首率团访问杭州,正好学习如何能创科与市场脉搏同频共振,为社会创造商业价值。

毫无疑问,李家超的杭州之行象征了香港寻求突破。走访杭州,亲见“六小龙”,即使是来得晚也总好过没出现。香港近年发展河套、推动超算中心,以至积极提供资助及推动政府数码转型,能否借此带来杭州那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四天的访问很快结束,回港之后才是挑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