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领军半导体 香港可成新矽谷?
英特尔(Intel)宣布任命前董事陈立武为新任行政总裁,意味这间美国半导体公司将出现第一名华人CEO。加上辉达(Nvidia,英伟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和博通的陈福阳,几间业界巨头将均由华人领导,半导体可谓迎来华人时代。
陈立武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取得物理学士,拥有麻州理工核工程硕士和三藩市大学MBA学位,职业生涯横跨技术与投资。陈立武在2022年曾经加入英特尔董事局,但与时任行政总裁Pat Gelsinger意见不合,并于去年8月辞任董事。但英特尔最终在四个月后决定另觅舵手,总裁之位悬空三个月之后,由陈立武回朝出掌。英特尔近年不只面对AMD的激烈竞争,又因代工生产不及台积电而招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满,董事局决定由陈立武来接手炙手山芋,对其可谓寄予厚望。
事实上,市场一直估计英特尔可能会分拆半导体代工,与设计业务区分开来,路透社最新还报道台积电正寻求与辉达、AMD和博通合作投资英特尔可能分拆的代工业务。而凑巧的是,台积电、辉达、AMD和博通的掌舵人全是华裔。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来自台湾,辉达黄仁勋和AMD总裁苏姿丰都是自小由台湾移民美国,博通陈福阳则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现在英特尔找来陈立武掌舵,几名业界领袖坐下来可谓清一色华裔,或许更加“同声同气”。
不管是来自台湾抑或马来西亚,这几名华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经在美国顶尖大学修读STEM学位,奠定了日后领导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基础。当年亚洲的科技研究和产业尚未成熟,推动了他们前往美国寻求机遇。尤其是加州矽的风险投资网络完善,顶尖大学和跨国企业林立。最终黄仁勋、苏姿丰、陈福阳和陈立武不约而同攀上高峰,若果不是纯属偶然,就应该归功于他们凭借双文化背景,兼备对西方和亚洲市场的眼光。陈立武领导过的华登国际,就曾经投资了多间亚洲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亚洲家庭普遍被认为重视教育,培养了不少下一代成为STEM专家。除了华裔在半导体行业叱咤风云,印度人软件科技企业的地位更是明显。纳德拉(Satya Nadella)和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分别赴美,一个自2014年起出任微软行政总裁,另一个由2020年起领导IBM。皮柴(Sundar Pichai)九十年代初前往美国进修,最终在2019年成为Alphabet掌舵人。
美国的移民政策无疑吸引了这些亚洲人才,为他们提供了舞台。而从黄仁勋到陈立武,从纳德拉到皮柴,香港能否从中看到自己的机遇?香港作为亚洲的国际化都市,拥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地理上,香港毗邻大湾区,与台湾、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地接近,比起矽谷应该更能吸引亚洲专业人士。文化上,香港的中西融合环境与亚裔人才的双文化背景契合。我们虽然没有矽谷的创科生态,但大湾区的潜力正好补足优势,深圳的制造能力与香港的研发水平可以结合,吸引半导体和软件人才。当全国两会强调香港要加强国际交流,发挥自身优势,我们不应该视之为老生常谈。从台湾、马来西亚和印度人在美国创科界的崛起,香港要反思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孕育科技领袖的摇篮。
历史上,香港曾经是亚洲人才的磁石。马来西亚的郭鹤年、新加坡的黄廷方都曾经选择在这里大展拳脚,印度商人夏利莱以港为家,业务遍及酒店和贸易。这不只说明了香港的商业环境和国际地位曾经吸引过星马印人才,亦意味了我们具备亚洲社群和文化基础,问题在于是否懂得善用和发挥优势。
这届政府推出高才通计划,用意正是要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来香港探索机遇。局长如果只视之为拍拖不合则去,乍看之下没有“蚀底”,实际上却不知道会否失去下一个黄仁勋和陈立武。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要构建国际人才集聚高地,除了推出奖学金,还可以怎样“以产聚才”?印度培育出技术领袖的理工学府模式(IIT),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的起跑线既然落后于矽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就更需要进取的KPI。既然国家高度重视香港的角色,期望我们发挥好独特优势,这颗“钻石”是否应该追求下一个创科领袖在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