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告一段落 香港要什么政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两个月前,民主党才庆祝成立三十周年,并在周年大会中选出新一届中委会及纪委会成员。上星期四(2月20日),民主党中委会决定成立小组“跟进未来解散及清盘安排”,只待召开会员大会正式表决。

民主党在1994年由港同盟以及汇点合并而成,曾经为立法会第一大党,风光往绩毋庸赘言。2010年没有“五区公投”,反而走进中联办就政改方案达成共识,新增五席“超级区议会”实现所有选民一人两票,尽显其务实一面。即使民主党积极参与“占中”和否决八三一方案,惟张德江访港会见民主党主席刘慧卿,以及林郑月娥出席民主党党庆晚宴“大和解”,意味民主党仍然被视为爱国爱港的一份子,正如其基本信念支持香港回归中国以及实行“一国两制”。

失去政党角色 只如论政团体

2019年的反修例骚乱无疑改写了香港历史,惟对于民主党——或者任何政党——而言,更重要的是是否接受中央对香港作出的决定,在官方框架下参政、从政。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撤销四名民主派议员资格,民主派跟随大伙集体辞职以示抗议。2021年立法会选举,民主党不派一人出战,支持党外候选人的副主席梁翊婷等更被冻结党籍。创党成员李华明当时已明言“民主党不是论政团体”,弃选将失去政党角色,等同民主党已完成历史任务。

现在回看,可谓一语成谶。民主党先是绝迹于立法会,2023年区议会选举又未能取得足够提名,为创党以来首次在立法会和区议会皆无议席。这一年多以来,民主党虽然在报章定期发表评论文章,又例如曾就二元乘车优惠进行民意调查,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压力团体多于政党。像是二元乘车优惠这个炙手可热的议题,民主党也可以没有具体建议,其主席诿过于民调未能反映哪个方案获最多支持,以及没有长者乘车数据在手。民主党网站的“最新消息”仍然是对去年《财政预算案》的批评,我们自然无法期望他们对于当下的财政改革、经济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倡议。

参选从政要建设香港 立法会表现令人唏嘘

政党参选、从政,跟月旦时事迥然不同。就算是建制派、其他政党也好,目标离不开出谋献策、凝聚共识,完善政府的施政,让行政机关与立法会共建香港。换句话说,政党参选、从政的本质就是“建制”,既是在香港的宪政体制下参选、从政,也是在建设香港。只在议会外月旦时事,等同于自我转型为论政团体、压力团体,更贴近今天的说法就是做“KOL”。前副主席梁翊婷、前立法会议员邝俊宇在YouTube上至为积极,这是不是民主党想走的路?与其徒有“民主”的名义,告一段落后重新出发,可以不同身份、不同形式服务社会。

倘若民主党会员大会表决通过解散,意味他们亦不用面对参不参加预计12月举行的立法会选举的问题。这届立法会四年任期即将届满,坊间对于政党和议员的表现有目共睹。有的人即使进了议会从政,却依然抱持“KOL”的心态,在网上借着出位言论来抢眼球;也有不少人在另一个极端,没有人见过他们在立法会贡献什么真知灼见,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也没有多少市民能说出。面对千亿财赤、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民建联对于《财政预算案》的建议却是容许赛马会开办篮球博彩,经民联以为恢复“勾地”就可以提振经济,新民党的“桥”是开征隧道费。到底有什么政党是在建设香港,为长远发展贡献力量?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起作为曾经第一大党、代表广大“和理非”的民主党如今要走进历史,更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