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22座“超大特大城市”国土规划获批 定调未来发展蓝图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央视2月18日报道,随著《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近日获批,内地22座超大及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获批,标志著中国重点城市的未来发展蓝图正式确立。

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2座超大特大城市格局确立

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500万至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目前,中国拥有7座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另有15座特大城市,涵盖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

粤港澳大湾区诸城不断突破地理界限,城市边界日益模糊甚至趋于“消失”,看起来如同一座城市。(视觉中国)

央视报道指出,国务院已批复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对各城市发展定位做出明确指引。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谢海霞表示,各城市发展定位备受关注,例如天津、重庆、广州被定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则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安和成都则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昆明则被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青岛则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谢海霞指出,各地城市规划需考量区域特点,例如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承担更多对外开放任务;成都则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负责推动西部经济发展。

国土规划助力解决“城市病”

报道介绍,这轮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聚焦城市发展,也著眼于解决“城市病”,如提高城市安全标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并加强预测与监测设施的布局。

此外,透过交通网络优化、城市生活圈建设与公共服务完善,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规划的亮点之一是超大特大城市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朝向“区域协同”发展。例如,深圳提出“一核多心网络化”格局,串联12个功能中心与深汕合作区;武汉则推动“一主四副”空间布局,强化光谷与车谷等副城功能,以承接主城疏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