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遭垃圾筐扣头心理受创 欺凌or 玩笑 学者:要对暴力零容忍
在北京一所名校的洗手间内,两个小学四年级男生向同班同学头上扔了一个装满污物的垃圾篓,然后笑着跑了出去。被污物弄脏的男孩从此开始失眠、情绪极度敏感,不愿上学。这是校园欺凌还是同学间的玩笑?学校应怎样处理?家长在网络发文求助,事件不断发酵,引出人们心中一串串问号。针对这个议题,01访问了多年从事校园暴力与欺凌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陈季康。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最近卷入舆论漩涡,事缘上周有学生家长在网上撰文,详述10岁儿子被同学用厕所里的垃圾筐扣在头上后,出现失眠、厌食、不愿返学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又称在随后与校方、施暴方家长交涉过程中,遭遇了不当对待,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玩笑or欺凌?视乎当事人感受
12月8日起,这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大量关注,焦点除了还原事实之外,也在于学校的反应。家长事后对校方提出四点请求,包括对施暴者行为定性;保护孩子不遭到二度伤害;要求施暴者家长书面道歉,以及负担孩子因此造成心理创伤的部分治疗费用。
几日内,学校两度发声,先是表示会处理,呼吁网友不要再传播不实内容,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13日凌晨,又发声称当事3人是正常同学关系,没有明显矛盾冲突,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深表歉意”外,强调事情是“偶然发生”,回应被网友和各大媒体质疑冷漠,家长更表示必要时会公开与学校交涉的录音。此前,学校表示已调取欺凌当日录像,看到3人同在厕所内时间只有30秒,受害者最晚出来,在走廊上用袖子擦脸。
“玩笑和欺凌的差别主要在于当事人的感受,”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副教授陈季康表示,以这单案例来看,是明显的欺凌。他介绍,玩笑的效果应是愉悦的,而若受害者有被伤害的感受,那就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陈季康解释,在传统学术研究中,校园欺凌强调以大对小的权力关系、两次或以上发生、进行语言或身体上攻击才被认定为欺凌,现在会更多讲校园暴力,涵盖更广泛,只要是故意为之、造成心理或身体伤害,都属暴力范畴,A拉B不同C一齐玩的社交暴力也是一种。
学校是最重要因素 应勇于承担
陈季康多年从事校园暴力与欺凌相关研究,曾在台湾、香港、内地、墨西哥、日本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发现,学校、家庭、个人、社区四个领域都会对学生暴力行为产生影响,而当中学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校园氛围与暴力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关联最大。
他认为,当暴力发生时,学校应当正视和接受,而非逃避,“暴力就是暴力,要对暴力零容忍,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下一步就是去反思暴力发生的原因,从校园层级制度、师生关系、教师间关系、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手法等方面寻找问题,看是否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内地对暴力关注较落后
中关村二小事件曝出后,在内地引起巨大反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可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当年的受害者站了出来,将多年来的伤口摊开,痛诉欺凌经历带来的漫长而痛苦的伤害。内地资深媒体人刘海川的一篇《幼年懦夫:我的校园霸凌经历》就讲述了小学时被同学用脚踩头、又用凳子坐在他身上的记忆,他说,“在保护者缺失的童年,被施暴的孩子逃避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在幻想中打败他们,或者沉默以待。他们手足无措,不得不变成懦夫。”
陈季康观察到,内地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关注确实慢人一步,法令颁布和执行度上都较落后,可参考港台的社工制度。他又提出,台湾推出反霸凌法和校园暴力通报系统之后,暴力发生的概率确实呈现出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