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名校齐聚 珠三角凭落户政策吸人才?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内容提到要发展壮大19个城市群,当中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列为第一档,并对这些城市群提出“优化提升”的主要任务。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覆盖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一批城市群,长期以来被视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擎。这三大城市群分别拥有怎样的优势,各自又有哪些进步空间?
《香港01》推出“内地城市群”系列,分别介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等新兴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等正培育发展的城市群。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 三大顶尖城市群的发展各有特色 ▼
长三角城市群规模最大 经济总量居首
号称“亚洲最大城市群”的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地理面积和人口数量上,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除了上海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和安徽三大省份的全部城市,其总面积达到3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5亿。
覆盖面积排名第二的京津冀城市群,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的16个城市,总面积21.7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
至于面积位列第三的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范围囊括“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个新型都市区,以及后来加入的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汕尾5个城市,但总面积只有5万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6千多万人,是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的不到一半。
▼ 推荐阅读:被搬运的中国|交通变革下的“同城化” 穗港20分钟通行不是梦?
与面积和人口相匹配的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体量难以同长三角地区抗衡。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以24.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GDP总量,几乎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1/4。珠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则有8.94万亿元,与长三角相差近两倍,但还是略高于京津冀地区的8.6万亿元。
长三角的经济体量,也为其基础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区内各大城市交通连接密切,已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长三角也是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上海、南京、无锡、杭州、苏州、宁波、合肥等都已开通地铁。此外,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数字手段的支援,长三角地铁“通票”已实现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10个城市全覆盖。
珠三角发展迅猛 人才政策较宽松
虽然珠三角总体GDP逊于长三角,但也有许多独特优势——它独揽广州和深圳两座一线城市,并以逾85%的城镇化率,居于全国城市群之首。相较之下,长三角、京津冀的城镇化率则不足70%。
珠三角的人均GDP也十分亮眼。根据各地方统计局和恒大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接近12.9万元,高于长三角的11.6万元,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7.4万元。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增至13.6万元。根据常住人口估算,202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均GDP分别为15.9万元、14.8万元。
此外,珠三角的也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速。从时间线上看,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GDP总量为17000亿元,为珠三角的3.08倍;2018年,长三角的GDP为149092亿元,仅为珠三角的1.84倍。显然,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速总体上更快于长三角,在十数年间已大幅缩小差距。
珠三角发展势头猛进,但论区域内各城市发展的均衡程度,长三角就更胜一筹。在长三角地区,除了上海GDP较为突出外,其他多数城市的GDP总量都比较接近;而珠三角城市之间的GDP总量差距相对较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城市。
人口增量方面,珠三角也大幅领先其他城市群,近三年来年均增长142.2万人,远超长三角(100.9万人)、京津冀(42.7万人)。有分析指,这与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开放程度不无关系,例如广州取消了对本科以上非应届大学生的落户限制,深圳也为前往落户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大力度的住房补贴,而北京和上海对毕业生的落户要求较为严格,对待本地和非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也一直存在差异。
京津冀教育资源领先 人工智能领跑全国
纵使珠三角的人才政策较另两大城市群宽松,但其教育资源和自主创新能力却有著明显的弱势。在京津冀地区,有多达40间高等院校被官方评为“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长三角地区也有35间,然而珠三角地区却只有5间。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深圳、上海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22万件、2.6万件和2.27万件,皆不到北京5.31万件的一半。
▼ 京津冀“双一流”大学多达40间 珠三角仅5间 ▼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从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看,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上排在第一梯队,分值分别为90.1、42.8、28.5、25.9和18.1。京津冀城市群以总评分97.7分,位列各大城市群之首。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之所以遥遥领先,其原因在于产业布局较早。北京作为中国最早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其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专利数量连年居全国第一,京津冀整体的产业集群已较成熟。
截至2019年2月,中国共有745间人工智能企业,其中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占总数的44.8%,长三角地区企业约占28.7%,珠三角地区则占比16.9%。
此外,在公共服务覆盖方面,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实力也较为雄厚。以医院数量为例,京津冀的三级甲等医院(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中的“三级六等”规定而划分的医院等级)有174间;长三角的三级甲等医院则有201间;珠三角城市群的三级甲等医院,则只有100间左右。
发展京津冀重在“京津雄”?
京津冀的教育资源虽然丰富,却过分倚重首都北京的积淀——在河北省境内,竟连一座“双一流”大学都没有(河北工业大学坐落在天津);再加上偏低的城镇化率,以及远低于另两个城市群的人均GDP,令舆论出现河北“拖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声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早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时就指出,河北虽然充当京津腹地,但自身却没有一个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他认为,提升河北的城市化水平,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重大任务。
▼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被寄予厚望 ▼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陆续将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延伸。2017年起成立的雄安新区,更被寄予“撬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厚望。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便指出,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带动河北等地区发展,从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璐亦表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应该将“京津雄”作为核心板块,“雄安将会成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支点和引擎”。
大湾区建设弥补珠三角短板
总体上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各有千秋。值得一提是,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分别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则具有“多中心”的特性,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共同在文化、公共服务、对外贸易、交通等方面扮演著中心城市的角色,东莞、惠州、中山等城市则担当著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
尤其是近年来,随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四大中心城市”,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范畴,不仅有助于扩充珠三角地区的体量,弥补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短板,也势必令珠三角、港澳及周边地带在进出口、科技、金融和商贸物流等领域优势互补,激发更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