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原始昆虫“玉门鞘蠊”竟是曱甴亲戚 灭绝原因与此有关?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距今1.1亿年前的原始昆虫“玉门鞘蠊”,外形犹如蟑螂,却拥有甲虫一样坚硬的翅膀。50年来,古生物学家对于其到底是甲虫,抑或是一类特殊的蟑螂而众说纷纭。
直至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甘肃玉门找到玉门鞘蠊的化石标本,破解其身世之谜,证实是蟑螂、螳螂和白蚁的远古亲戚。

玉门鞘蠊化石标本。(现代快报)

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研究生罗慈航介绍,蟑螂属于蜚蠊目,甲虫属于鞘翅目,玉门鞘蠊正是由这2个名字结合组成。

1973年,中国著名昆虫学家陈世骧院士建立了玉门鞘蠊科,并认为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原始甲虫。不过,部分科学家认为玉门鞘蠊是一类特殊的蟑螂,因此多年来争议不断。

罗慈航透露,团队自2016年起在甘肃玉门寻找化石,由于玉门鞘蠊的标本数量少,因此找化石一事并非易事。

几年间,研究团队只找到为数不多的玉门鞘蠊化石。罗慈航表示,化石大小均为1至2厘米,每块化石上各有一只玉门鞘蠊昆虫标本。从形态上看,玉门鞘蠊头部呈圆柱形,胸部近似方形,腿部粗壮,犹如迷你版的蟑螂。不过,其身体表面分布密密麻麻的小凹坑,凹坑大大加强了翅膀的硬度。因此,玉门鞘蠊虽然长得像蟑螂,却拥有甲虫一样坚硬的翅膀。

研究团队对3块新的玉门鞘蠊化石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并重新研究了2块保存于缅甸琥珀中与玉门鞘蠊关系密切的昆虫化石。此外,研究团队进一步选取玉门鞘蠊的72个典型特征,与36个昆虫类群进行分类学比对。结果显示,玉门鞘蠊与当代的蟑螂、螳螂、白蚁等关系密切。

研究团队认为,玉门鞘蠊可能生活在腐朽的木头或者枯枝落叶中,身上的翅膀则是用来保护自己。虽然在1.1亿年前广泛分布在地球上,但在随后的2000万年内又迅速灭绝,销声匿迹。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推测,当时玉门鞘蠊食用的裸子植物大量减少,而金龟子、萤火虫等甲虫又逐渐繁盛。因此,玉门鞘蠊的消失或与全球的生物环境变化有关,其生存需要逐渐无法满足,最终被进化所淘汰。

(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