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薪资、前途、名誉全无? 内地全科医生的困窘

撰文: 郑逸雯
出版:更新:

“医生”这个词,似乎总能够在内地民众心中勾起几分复杂情感:在医院走廊等候数小时,才能见到门后面那位永远忙碌、与病人交谈不过五分钟的“大夫”。人们很少联想到, 医院之外还有数十万更为默默无闻的医生,在 社区及村镇的基层医疗机构挥洒汗水,他们正是“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这概念可对应西方社会的普通科医生、家庭医生,他们大多与病人建立长期、密切的医患关系,熟悉家族病史,负责定期安排体检与接种疫苗等,同时将有需要的患者引介至专科医生,因此他们往往是人们生病时第一个联络的专业人士。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这类负责基础医疗的医生占医生总数比例平均为23%。

图为英国伦敦一位普通科医生的诊所。(Getty Images)

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年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正是培养全科医生团队,让他们成为社区医疗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力军,希望提高该类机构的专业能力,吸引更多民众使用社区医疗服务。再者,如今内地大型公立医院“大小病包办”,人人也争抢这些上层医疗资源,若能建立“全科首诊”制度,相信能为专科分流病患,也避免浪费专科资源。

当局对全科医生寄予厚望,惟这班人在从医路上阻力重重,相比起专科,全科并不受医学生青睐。2018年,内地约有30.9万全科医生,仅占医生总数的4.8%。《经济学人》2017年报道指,内地医院医生平均年薪为8万元人民币,全科医生只得5万元,反映两者的薪酬及地位差距。

图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一位全科医生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治疗。(新华社)

沦为“二等大夫” 全科形如鸡肋

在上海工作的黄大志医生,每周需前往养老院为大约40名长者看诊,并家访数位有需要的患者,还不时会接到病人电话,咨询高血压药物及感冒症状等。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度过约十年,月薪仍是9,000元人民币。“全科医生社会地位不够高……就觉得跟专科医生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他前年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访问时称。

黄医生早年曾在医院做内科医生,遇到众多只需简单善后护理(aftercare)的患者,令他怀疑做专科医生的价值,因此在一年后参加全科培训。他的姑姑从前正是一位下乡的“赤脚医生”。

内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曾大举推动“赤脚医生”进农村的计划,却不期然地给民众留下了“基层医疗机构水平不高”的负面印象,如今一众全科医生在工作、社交生活中仍会感受到这种偏见。再加上全科医生的概念在内地相对新颖,普通民众对其了解有限,自然难以意识到其重要性。27岁的北京居民余先生便这样形容此类医生:“就是什么都懂一点,国家好像在推广吧。”

与专科医生相比,内地全科医生薪资较低、职业前途不甚明朗,甚至往往得不到公众尊重。(Getty Images)

除却社会偏见、较低薪资,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也相对单调重复,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全科医生往往还需应付填表等与专业无关的零碎任务。职业发展方面,此类机构往往缺乏清晰的奖励及考核机制,在住房、养老金等职工福利也不如大医院完善,难免让全科医生担忧个人前途。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大多数医学生不愿选择这专业,而是普遍希望成为专科医生、在大型公立医院工作,内地网络更流传这样一句话:“三甲(医院)为荣,全科为耻”。目前仍有部份医学院未开设全科课程,若想成为这类医生,通常要从医学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后,再进行两至三年全科培训。

在内地乡村地区,全科医生更为短缺,因村镇卫生室、卫生所更难吸引青年医生去到基层。图为广西省钦州市一位医生教当地村民如何戴口罩。(新华社)

全科或普通科医疗,看似都是治小病,然而,对于慢性病护理、病症分流、防预重病等方面作用相当明显。一个健全的基础医疗环境下,对于国民健康、寿命都有正面影响。

正如香港政府近年推动家庭医生计划,每个家庭都有一名常用医生,对于个人病历、家族病史、药物敏感等都有更全面的掌握,在诊断、跟进治疗及用药上亦能更有效和精准,整体提升社会的医疗质素。

专业医生难为 基础医疗势在必行

内地民众不愿去社区医院、有小病宁愿自己吃药,最简单原因正是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好医生,而这一观点又反过来令优秀医生远离全科、远离基础医疗。恶性循环下,建设全科医生团队并不乐观,未来恐怕还要等待政府通过激励政策等方式来拆局。

内地医生承受巨大身心压力,除却庞大工作量,还要担忧“医闹”等针对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AFP)

医学难读、医生难做,也许在世界各国皆是如此,而在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内地,情况只会更加严峻。民众对于“看病难”的现实,以及医生“收红包”情况的怨气,一定程度上令医患关系更为紧张,甚至滋生由医疗纠纷导致的暴力,“医闹”、“杀医”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内地医学知识论坛“丁香园”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五受访医生表示自己所在医院发生过患者暴力事件。北京医院近月至少发生两宗斩杀医生事件,一名女医生在院内当值期间,被一名病患的儿子以接近斩首的形式残杀。凶徒指责医生犯下“医疗缺失”,与院方纠纷连日未有平息,因而行凶。

这些悲剧反映城市大型医院庞大压力下,医患关系产生裂痕,要修补也许无法一蹴而就,但相信培养一批深入社区、与民众关系更紧密的全科医生,有益于改善中国社会的医疗健康状况,也改善部分内地医生予人“冷漠”的负面形象。

上文节录自第20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24日)《薪资、前途、名誉全无? 全科医生窘况待解》。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