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线上问诊”兴起 隔空睇症处方能否药到病除?
今次武汉肺炎疫情,中国全国各省各市都延迟上班,各户在家“隔离”,13亿人进行了一场人类大实验——足不出户的生活模式。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也为内地线上商务打开了大门,淘宝、京东、腾讯游戏都在那段“闭关”时期孕育起来。这次,除了线上办公、线上点餐、线上授课,火热起来的还有线上问诊、线上处方,连带中港两市的互联网医疗股份上升。
然而,这类线上医疗服务是否有助舒缓中国“基础医疗”(primary care)不足的问题,并把模式推至海外。隔空会诊及配药的方式又是否安全可靠呢?
说起线上买药,在网购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的中国内地可谓普遍不过,但对于香港读者而言或者有点陌生,可分享一次在温州的经历。笔者疑因吃下不洁净的食物,肚痛难当,腹泻不断。有人建议我去医院看急症,我认为自己患的只不过是普通的肠胃炎,毋需大惊小怪,于是托朋友买药。翌日,朋友帮我在网上药局点的药,就由外卖APP的快递员送到:白色背心胶袋里,载着一只只“纸元宝”,每包里面有几颗颜色不同的胶囊药丸,以及三四颗乌黑、味道浓烈的正露丸,估计都是非处方药物。
既没药物标签,也没服食指引,凭个信字盲吞了一剂,结果吃过三四剂已药到病除。朋友说,这种网上买药方式相当普遍,就算夜半生病不适,按按手机就能有药物速递到府上。众所周知,内地的APP网上点餐及外卖已做到成行成市,想不到“医病”竟与“医肚”一样方便。
这次武汉肺炎疫情,导致中国全民隔离,一方面成了各种线上产业催化剂,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行业也被激活。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春雨大夫等线上平台,一下子火热起来。
就以医学网站丁香园旗下的“丁香医生”为例,初期是提供药品讯息查讯及安全用药的辅助工具,到2016年7月起开办在线问诊的服务。如今打开丁香医生的程式,既有全国疫情实时地图、防疫建议、健康资讯、防疫用品网购服务之余,还有“三甲”医生24小时在线问诊,一次收费约数十元人民币(一般是以图文讯息交流,亦有电话问诊),由用家自行选择各专科医生。然后,就是开药服务,自备处方可免问诊费,若没处方则需要医生检视,下单后就由顺丰速运统一发货。
也许你会怀疑,在线上睇医生是否太儿戏了?毕竟网上看病跟“淘宝”买衫是两回事,前者“货不对办”随时耽误病情。的确,在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线上问诊还不算普及,使用率偏低。
丁香园的首席使用者增长官丛露露在去年初的发布会亦透露,早期多数使用者的回馈是“花钱问了跟没问一样”,三大原因包括:医生回复太短,只开处方,不分析病因;病人资讯太少或病情太复杂,医生无法判断;医生的回复跟网上资讯无异,用家认为欠缺被“个性化”对待。丁香医生及后针对这些方面提升服务后,复购率及分享率都大大提升。
新冠肺炎病征、传播链不明显,民众更易对自身健康感到疑虑,人们因“避疫”不欲亲身到医院求诊,却间接助长了“线上问诊”这项服务的使用。
总部位于上海的平安好医生,股价在二月首两个星期便升了11%,疫情期间,该医疗平台跟56个各级政府合作,提供网上及电话问诊服务,甚至有把求助的疑似个案,联络了疾控中心安排病人隔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涛透露,由1月22日至2月6日期间,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比起1月头20天激增了九倍。平安好医生于日前公布2019年业绩,净亏损为7.34亿元人民币,但他们预期在2021年就能达到收平衡,看好线上医疗的发展。
另一方面,线上问诊在内地之所以有市场,也可追溯至医疗体制本身的弱点。医疗体系是以公营为主,*“三甲医院”、“三甲医生”本身就供不应求,三四线城市或乡郊地区的医院或卫生所,质素相对参差,口碑不佳。因此,内地民众一般抱有“小病不求医”的习惯,自行到药房买药食,一般是病症较重时,才会直接到信誉较佳的大型公立医院,当然非急症情况亦需要较长的轮候时间。
*三级甲等医院,是内地对医院按照《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实行“三级十等”的等级划分中最高等级的医院。
线上医疗也许为内地普通科门诊、基础医疗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线上问诊令更多市民能够征询到专业医生意见,作用就如本港的私家诊所及家庭医生。
“我们现在普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仅占全国医院总数8%的三甲医院,却要接诊超过50%的病患者。”平安好医生CEO王涛认为,线上医疗服务能缓解中国医疗体系的压力。“大家都想看好医生,导致各大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组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就医的平均排队时间已经高达3个小时,而平均问诊时间不到8分钟。”
这股“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趋势也受到国家背书。根据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意见书,第一点就提到允许医疗机构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包括诊治部分常见病、慢性病覆诊及处方。这些机构并可以“互联网医院”作第二名称。今次武汉肺炎疫情或者真正打开了线上医疗的需求,以及国民线上问诊的习惯,日后或加速了这方面的发展。
当然,互联网医疗也断非只有中国在发展,其他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一直在钻研线上问诊及处方的可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普通科(GP)及药剂学者的研究指出,医疗APP的兴起省却了病人到普通科门诊看病、覆诊及配药的程序,显然是十分便利,但却不乏缺点:
第一,在新症处理上,没有医生病人面对面的看病过程,有可能误诊,并处方出并非最有效的药物。
其二,普通科医生一向相信,连续性的护理(continuity of care)相当重要。由同一位医生跟进病历及健康状况,病人往往得到较佳的护理质素,多项调查更指这种做法令死亡率显著下跌。但线上医疗恐怕会令护理服务“碎片化”,用户可能同时在网上向多位医生求诊。而这些线上医生,在缺乏病人病历等资料下,亦较难作出最精准的诊断。
其三,单计澳大利亚已有成千上万款处方药,依靠用家在网上自己选购药品,很容易买错。没有医护人员或药剂师亲自讲解,病人或许不懂计算剂量,甚至不按指引服药。该项澳大利亚调查最后亦建议,单凭病人填写网上问卷去处方的做法,有待进一步深究,最好仍是由自己相熟的普通科医生进行线上覆诊和处方。
由此可见,管制非常重要。由医生资格,问诊方式,以至处方药物、速递物流、药品标签及服药指引等,每一环都是宜紧不宜松。正如笔者在内地的线上买药经历,虽然便利,但既没药品标签,也不知自己吃了什么药,好彩是把病治好,但万一出事也许追究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