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过度活跃症?】孩子反叛坐唔定 或另有隐情
子女成绩下降、做事马虎、不能安坐,甚至恶意对抗父母……遇上这些情况,有些家长认为是反叛的行为,又或怀疑子女是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下称ADHD)患者,便向精神科医生求助,期待可以获得处方药物来治标或改善子女的反叛行为。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棨诺指出,小孩会因应外界环境因素而有不同行为表现,家长常因了解不足而误以为小孩患有ADHD。
ADHD至今仍未能完全确定其成因, 有说是先天或生理因素导致,而麦医生就指ADHD患者脑袋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天生分泌不足,从而引起连串症状。过往ADHA未被广泛认识时,成人对孩子的过动、难以专注,多会归纳为顽皮。近年ADHD经常被谈论,坊间亦有许多自行测试的问卷,麦医生指出许多家长接收外界资讯后自行对号入座,先入为主认为小孩是ADHD患者。
在过往曾接触的案例中,麦医生形容有部份是“假ADHD”案例。他形容小孩非常聪明,对成人的反应很敏感,懂得因应不同对象转换行为模式,例如在严厉的爸爸前较乖巧,在慈祥的婆婆前较顽皮。另一情况是,小孩意识到当他们做出一些不讨好的行为时,能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即使会挨骂,仍会刻意表现得很顽皮。
曾经,有父母带着读四年级的仔仔向麦医生求助,期待麦医生能处方药物,直接及快速地解决他的反叛行为。在经过四次面谈,分析及综合男孩的过去后,发现他的成绩原本很不错,颇为乖巧,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但近年家庭环境转变,母亲需外出工作,陪伴男孩的时间减少,及后他的成绩稍微退步,母亲因而大为紧张,爸爸则认为妈妈太苛刻,管教方向有异导致二人经常争吵。后来,男孩意识到当他做出一些反叛行为,例如驳嘴、发脾气,能成功停止父母的争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转而责骂自己。为了父母不再争吵,宁愿不停做出让父母头痛的行为。
在第五次会面时,麦医生直接询问男孩,对自己或许要服食药物有何想法,他很理性地表示,如一粒药物能改善家庭气氛,吃也无妨。听到这说话,母亲当场哭了出来。后来经过沟通和调整教育想法后,父母关系和男孩的表现亦有所改善。
医生,如果我食咗呢粒药可以令父母收声,我可以食。
麦医生表示,这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他指出,父母往往只评估子女的行为是否合自己意,却没有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
勿深信坊间评测问卷结果
虽然坊间有许多自我评测的问卷,但麦医生不建议自行评估。在判断求助者是否患有ADHD,精神科医生会配合心理专家的评估结果,并至少透过三至五次的会谈,从家人、长辈、老师、同学、朋友等不同日常接触群体中,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背景及行为表现,并非单凭一份问卷能得出结果,相反,自我评测结果会影响接受专科医生评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