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广播牌名存实亡 学者:商营模式失败 业界:政府太被动

撰文: 陈嘉敏
出版:更新:

随着新城广播有限公司决定向政府交还数码声音广播牌照,本港现时只剩下香港电台提供数码声音广播。有学者指,新城交还牌照标志着以商营模式在港经营数码声音广播失败,批评政府无参考外国经验,亦忽略广播界的市场情况。业内人士亦批评政府于推动数码声音广播过于被动,例如将山头发射站等硬件配套交由业界自理,又拒绝业界提出豁免牌费等的过渡要求,形容数码广播“玩完”政府绝对有责任。

作为最后一间提供数码声音广播服务的商营机构,新城于9月12日宣在,向政府申请交还数码广播牌照。(江智骞摄)

继凤凰优悦及DBC数码电台分别于去年11月及上月停播后,最后一间持有数码声音广播牌照的商营电台新城广播有限公司,今日(12日)亦向政府申请交还牌照。数码声音广播政策在香港推行5年后,商营模式“寿终正寝”。

政府早于1998年已着手测试数码声音广播技术,并于2010年公布在本港提供数码声音广播。当年,广管局收到4个营办商申请牌照,包括商业电台、新城电台、凤凰优悦广播,以及DBC数码电台的前身雄涛广播。不过商台担心难以负担额外频道的节目,放弃申请牌照,最终其余三间营办商,于2011年3月正式获发12年牌照,当中DBC于同年8月启播。

DBC数码电台今年8月初宣布向政府交回牌照,并于9月8日起停止制作节目。(资料图片)

然而,数码声音广播服务除了因DBC股东纠纷事件在初期较为人认识外,其后在本港一直沉寂。即使DBC行政总裁罗灿拍板斥资2,000万元,为两万架的士及小巴等安装数码收音机,司机普遍均使用新收音机收听传统的FM模拟广播,数码声音广播仍未见普及。

业界:政府除咗用钱做宣传 其余乜都无

DBC数码电台前新闻台台长罗树基批评,政府在推广数码声音广播政策上一直流于被动,以商业运作为由,将一切交由业界自理,“政府除咗用钱做宣传,其余乜都无,连发射站位置等配套都系业界自己揾自己倾。”他指本港媒体正处于“战国时代”,新媒体如数码广播推出时广告商只抱持观望心态,使电台难持续运作,惟政府忽略此因素,在政策上缺乏灵活性,拒绝提供支援。

罗树基透露,几个牌照营办商曾向政府提议,将每年缴交予政府的数百万元牌费,拨作发展数码声音广播硬件之用,增强数码广播的接收能力,惟遭政府拒绝。他引述政府中人指,牌费收入拨归政府库房,属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管理,与通讯局无关。

DBC曾申用模拟频谱作过渡式广播被拒

他又透露,DBC曾向政府申请,于数码广播发展的过渡时期,获分配部分剩余模拟频道,作FM辅助式广播。他举例指,有线电视在广播网络未完善前,亦曾使用微波信号广播节目,“呢啲都要投资,但DBC都肯做,不过政府最后又不了了之,无乜正面回应。”他认为,发展新媒体时,政府需担当倡导角色,但在数码广播发展上只自视为管理者,如今数码广播濒临“玩完”,政府绝对有责任,“你条路都未铺好,净系指挥交通无用。”

通讯局今年5月裁定新城数码音乐台与数码生活台节目重复属违规,已反映营运情况不理想。(资料图片)

学者:政府不宜再发商业牌照

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指出,新城交还牌照,标志着以商营模式在港经营数码声音广播失败。他说综观世界各地推行数码声音广播的经䌞,以商营模式经营大部分均不可行,惟政府并无参考,亦忽视本港的市场模式。

他指出,电台广告收入一向占传媒广告开支不足一成,在互联网普及后更无增加的空间,“个饼逐渐细,多左几个台未必分到。”他认为,政府应一早意识到商营模式不可行,并向营办商提供补助,以支持数码声音广播继续发展。

他认为,政府长远来说应作全盘的广播政策检讨,一并考虑电台、收费电视及免费电视发展,并制定公开及透明的发牌政策,增强投资者信心。至于数码声音广播,他认为现时仍持有牌照的香港电台作为公营广播机构,以数码声音形式广播可增加节目的多元性,有必要继续;但在电台广告量有增长以及有关服务于本港普及前,政府不宜再发出相关商营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