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米】复耕农地稻谷成白米 吃一口热饭 勾垦荒回忆
“一世人无食过嘅质感!烟韧、好味,食𠮶啖饭嘅时候,会谂返起由开荒至拎住碗饭,好多片段走返出来!”米饭是香港人的主食,但你有为吃一白饭,掀起过霎时感动过吗?一碗热腾腾的白饭,勾起一群城市米农在田野间的稻米回忆。“新界有种米”八乡小队花了约半年时间,种出第一茬白米,经过收割、打谷、晒谷及碾米后,上月底成功生产111公斤的本地白米,希望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地,一小步一小步地实践土地复耕,推动农地农用。
蚂蚁搬家 运榖磨米
旭日初升,朝露洒在收割过后变得光秃秃的稻田上。在农棚旁,一群“新界有种米”八乡小队的成员上演一幕“蚂蚁搬家”,搬运著一桶桶、一包包晒了好些日子的稻谷。成员Juliet推著手推车走在前,Billy则赤膊扛著一包稻谷尾随其后,其他成员提著桶子,一个接一个,沿著田间小路走向村口。
成员把稻谷送上货车,一行十多人驱车往新田,来到米农梁日信(信哥)的大本营,借用机器,准备碾谷,亦即是将黄金色的谷粒“磨皮拆壳”,碾成雪白的八乡大米。
白米堆中乍现红糙米珍贵如珍珠
甫到信哥的农舍,各人分工合作,把稻谷搬到碾米机“傻瓜”(牌子名称)的一旁。信哥和妻子May姐咧嘴笑著相迎,信哥急不及待从那桶早一天送来试碾的八乡大米中,抓起一把,用手指拨开乳白的米粒,“众里寻她”,找到一粒红糙米,呵呵笑著说:“好珍贵,好似揾到红色嘅珍珠咁,珍珠系白色㗎嘛⋯⋯好特别,好似你哋班傻瓜,跟埋来(种米)咁特别。”
白米金蝉脱壳 米糠变成料
寒暄一番,成员们分为碾米及包装两条生产线。三数人跟随信哥,开动碾米机后,将黄金稻谷倒入碾米机,不消一会,象牙白的大米倾盘而出,“沙沙”作响,跌入胶桶。同时,“金蝉脱壳”后的米壳磨成米糠,从右边的出口跌出,成为营养丰富的肥料,而未能育成白米的空心稻谷就在左边的出口跌出。
留起结实白米作米种
稻谷需要碾两次,然后再经另一部机器过滤沙子等杂质,才能蜕变雪白的大米。信哥一直在旁指导,一时拿著竹筷子搅动入口处的稻谷,让稻谷畅顺跌入碾米机;一时抓起两把白米,让八乡小队成员比较一下碾了一次和两次的白米,在颜色上的分别,还提醒他们要留起结实的白米,作为米种。
资深米农指收成值80分
他甚为满意八乡小队的成果,评以80分,认为小队在处女下海、无用农药的情况下,可以种出甚少杂质的白米,“可以出来见乡亲父老”,成绩令人喜出望外,更是青出于蓝。“叻过咗我,我第一年(四年前)啲米,好沙。”他希望有更多人复耕,“反正啲地变晒做棕地,不如留返啲未发展嘅,用来教育下一代”。
一桶、两桶、三桶,再一包、两包、三包,有人忙于倒谷,有人更换快满泻的米桶,有人将米糠倒进帆布袋,有人运送辗好的白米至包装部。整个流水式生产线井井有条。
在另一端的包装部,成员逐一在牛皮纸上盖上“新界有种米-八乡”的原子印,再交予另一位队员,将碾好的八乡米分500克及1,000克装入袋,再用麻绳绑成一包包八乡米。
完成碾米及包装工序后,是时候开饭了!
饭香扑鼻而来
农舍的饭桌上放满卤水鸭、茄子蒸鱼、粉肠,还有成员秘制的鸡翼⋯⋯此时,May姐端上刚煮好的八乡米,一打开盖,饭香扑鼻而来。大伙儿雀跃地围在桌边,接过一碗碗载著汗水的米饭,举起筷子,吃了一口复耕的八乡米。
“一世人无食过嘅质感,烟韧、好味,食𠮶啖饭嘅时候,会谂返起由开荒至拎住碗饭,好多片段走返出来,只不过系五个半月的事,但好似过咗好耐。”成员Marina如是说。
一世人无食过嘅质感,烟韧、好味,食𠮶啖饭嘅时候,会谂返起由开荒至拎住碗饭,好多片段走返出来。
城市米农:没想过可自给自足
身为城市人,她完全没想过可以种植粮食,自给自足,由亲手开荒到与成员一同分享成果,坦言整个过程实在好神奇。“直至见到白米,先真正见到成果。”夏天很热,一到中午,在田里工作的确好辛苦,但她说,从没想过放弃,因为这块田由大家开荒和复耕,满载每一个人的心血。
按出席率分配白米
Marina可谓队中的摄影师,总是透过镜头记录田中的一事一物。她指,由成员共同合作开垦复耕,“(记录过程)唔单止畀自己睇,好重要系利用呢个过程、记录,去宣传复耕嘅运动,感染多啲人一齐做”。八乡小队成员可按出席率获分白米,Marina表示会与家人分享,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好有意义的事情。
半年汗水种百斤米
由二月中开荒,至八月底碾米,八乡小队租用新菜园村附近的一片农地,由零开始,边学边种,坚持全人手除草、犁田、除虫,只用天然鸡屎肥,花了半年时间,挥洒那么多的汗水,第一茬终于生产了111公斤的白米。他们只望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地,一小步一小步地实践土地复耕,宣扬保育自然的讯息。
全港近3000公顷休耕土地未被破坏可复耕
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资料,截至2013年,全港共有4,523公顷农地(不包括鱼塘),当中只有729公顷属于常耕农地,其余3794公顷为休耕土地。根据本土研究社的最新研究,全港有1,192公顷的新界乡郊土地因被填土破坏,改成露天货仓、车场、货柜场等,沦为“棕土”,若原为农地,未来难以复耕。与其任由更多农地被破坏,何不鼓励复耕?
采访手记:劳动过后 吃过收成的感动⋯⋯
“所谓的那快乐,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给叮到怕了,谁在偷笑呢,我靠著稻草人吹著风唱著歌睡著了……”周杰伦《稻香》如是唱。
田里的蜻蜓,记者见过,真的见过,而且不只一种,有黑色、红色……
田间的稻草人,记者见过,真的见过,还穿上了鲜橙色背心、红色长裤,戴上草编帽子,从背后看活像一个真人,再仔细看却吓了一跳,怎么是假的?
城市人落田,竟犹如大乡里出城!
走在田间,如履薄冰,生怕踩进泥沼里;一尝动手割禾,却大大力放下稻穗,稻粒都丢出来了。然而,待在田里久了,挥汗过后,已习惯大步踏在泥泞上,随意用衣袖一角擦汗;劳动过后,吃过一口从田里收割的米,齿颊留香、甜在心头,那感动笔墨难罄,只有种米的人心知。记者体验了两天,略懂一二;八乡小队落田大半年,或懂八九,但若要让多香港人感动,唯有复耕,农地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