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展】让宝宝学好说话 3个秘技分享|程卫强
“他快2岁了,怎么还未叫爸妈?”“他好像不太会控制情绪,遇到不快时,很容易就发脾气了!”“他对故事好像没有兴趣,刚打开书,他便跑开了!”
首先,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有的孩子先走路,有的会先说话,并不需要过早操心。跟据香港卫生署母婴健康院所用的指标,宝宝到24个月时,应能够说出一些单字(如爸、妈、饼、狗、糖等),如果孩子到了24个月而仍未会说话,父母便应寻求专业协助。
秘技一:戒掉电子奶嘴
那么,孩子学说话,有什么秘技吗?首先,应戒掉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美国儿科协会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应接触电视(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9),而华盛顿大学也有研究指出,8至16个月的孩子,观看电视越多,认识的生字就越少(Zimmerman et al., 2007)。甚至有学者指出,电视(包括教材类的节目)对孩子专注力构成显著的影响(Christakis et al., 2004)。
“每次拿出故事书,他便要逃亡了!”
“说不到两页的故事书,他便集中不了!”
“他对书本完全没有兴趣,是过度活跃吗?”
有不少父母都告诉我,他们的孩子都不爱亲子故事时间,甚至“一见书就走”,害得家长们担心孩子是否患上过度活跃症!
秘技三:父母变身说故事高手
其实,只要父母练得一手卓越的讲故事技巧,大部份孩子还是十分享受故事时间的。什么是良好的故事技巧呢?跟据Pegg et al. (1992) 的报告,“婴儿导向式语言(infant-directed speech)”较能吸引婴幼儿的专注力,Pegg及其团队进一步指出,适当的提高音调(elevated pitch)、拉长元音(elongated vowel)、说话间有较长的停顿(long pauses between utterance)以及夸张的音调变化(board pitch contours)都能有效吸引宝宝的专注力。当然,夸张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亦能有效吸引孩子注意。
此外,父母在讲故事时,亦不应该只按书上所述的“读故事”,透过询问开放式问题(elaborative & open-ended question)、重复孩子良好的回应、及延伸不完整应对,都有助提升孩子的读写能力(Lever & Senechal, 2011)。
婴幼儿期的亲子阅读习惯,对后来的语言发展及表达能力都有着重要且正面的帮助(Karrass & Braungart-Rieker, 2005),即使单单多跟孩子沟通,亦有助孩子增加词汇的数量、回应的长度及运用适当句法(Topping et al., 2011)。
爸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个说故事高手!
作者简介程卫强两子之父,香港注册心理学家、英国特许心理学家,双硕士学位(应用心理学(特殊学习需要)、环球商业管理)、双学士学位(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为大学客席讲师、私人执业心理学家、企业顾问、创业家,却同时是专注力不足症(ADHD)患者,现身说法读书不需要坐定定、分心也不一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