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社团.三】同乡会早期认受性较高 串连海内外乡亲 

撰文: 凌益琛
出版:更新:

人在北角,不难发现旧楼外墙布满各大小福建同乡会的招牌,挤迫的旧区容纳了数十个同乡会会址和夹杂几间庵堂,成了乡亲善信求神拜望的共同空间,承载着闽南人的信仰。究竟初衷为救济同乡、联结乡情的同乡社团,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在香港社会发出声音,表达同乡族群的共同诉求?香港同乡社团的前世今生,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承接上文︰中联办助力? 同乡会增添政治统战功能

根据《社团条例》(第151章),截至2017年香港有305个同乡会;而按照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庄玉惜等,于2018年所著的学术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客籍社团“再华化”研究》的统计,香港目前已有多达800个同乡会组织,它们由爱乡被升华至爱国组织,肩负着支持特区政府施政和建制阵营参选的政治功能,是中港政府的管治伙伴。在众多同乡会中,乡亲的身份认同主要以不同地域划分,例如广东、客家、福建、潮州等;若以祖籍与方言分类,本港同乡会可分为五大群体:广东帮、潮州帮、福建帮、海南帮及客家帮。

要细数同乡会的出现,要回溯至抗日战争之前。以主要聚居北角的福建帮为例,由于福建以海为邻,当地人很早便飘洋出海谋生,自1841年香港开埠后,已有福建人来港经商,但当时主要集中在上环,再经香港前往东南亚打工,以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居多;后来旅居香港经商的福建人愈来愈多,至1917年率先有闽籍乡亲创立“旅港福建商会”,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人创办“福建同乡会”,号召爱国乡亲募捐军需、支持前线,鼓励乡亲子弟从戎报国,不断向内地赈济会提供援款、物资,接济因战火受灾的难民,同时也为逃难来港的乡亲提供支援服务;历经多年战乱,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地与境外社团的交往几乎陷于停顿,乡土情浓的福建同乡会索性开办香港至福州、厦门包机航班及“鼓浪屿”号客轮航线,组织商贸代表团参加广州交易会及返乡团回乡参观考察。

同乡会成立的本意,是为联谊乡情。(曾梓洋摄)

北角也从那时开始,聚集了不少移民来港的福建人,挤迫的旧区布满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同乡会会址,当中以福建的社团为主,包括香港福建同乡会、香港晋江同乡会、香港福州社团联会等等。由于当时新来港的福建人言语不通,为了互相照应,他们大多数聚居在新都城大厦、侨冠大厦和美仑大厦等。时至今日,北角春秧街一带仍有不少福建店舖,也不时会听到附近的街坊讲福建话。满布福建同乡会,难怪坊间称北角为“爱国社区”、“深红地带”。

串连海内外乡亲 早期认受性较高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罗永生认为:“同乡会最大的存在价值是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因为当时中国未与大部份东南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很多来到香港的内地新移民只能通过同乡会与海外亲人联络,去接济海外的亲人,或者接待他们的亲戚来港。”他指出,尽管当时同乡会不是官方机构,但无论是港英政府、东南亚国家,抑或是西方国家,甚至内地政府,都已经有一种默契,默许同乡会扮演“接济同乡”这一角色。

同乡社团壮大的缘由,是想建立一股有别于传统亲中政商精英联盟的社会力量。(高仲明摄)

“例如,菲律宾华侨想回内地的话,要依靠同乡会投石问路、帮忙安排,才可以回到(内地)。因为他们没有门路,而且当时中国、港英政府也不会理会,只能靠同乡会。又例如,福建乡亲的物资转送及汇钱,也是靠同乡会,因为当时香港与内地的特殊关系,有通航、通邮。”罗永生说,当时同乡会在华人社会中拥有较高的认受性,因为它们能发挥联系海内外侨胞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尤其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内地当局逐渐参与国际事务,并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也就不需要通过香港的同乡会作中转,同乡会的重要角色亦慢慢被取代了,一度变成只是“联谊乡亲”、“凝聚新来港者”的团体。

那时的同乡会,主要通过建义冢、组织春秋公祭、安葬同乡等形式联络家乡,并建立感情基础。随着社团不断发展,功能也逐渐多样化,惟其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始终围绕着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人士。同乡会的宗旨多数是“敦睦乡谊”,致力为乡亲提供实际援助和精神支援,例如排忧解难、职业介绍、金钱接济、发放帛金、举办银会、互通行情等。稍具规模的同乡会还会举办义学、赠医施药等。除此,同乡会还有买下物业作为会址,提供一个让人感受故乡温情、保护故乡传统的场所,精神上支援这些漂泊他乡的人士。

继续阅读︰从联结乡情到政治动员 同乡会是怎样炼成的?

相关文章︰靠“蛇斋饼粽”连结同乡社团能助政府稳定施政?

上文节录自第17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12日)《从联结乡情到政治动员   看香港同乡社团的前世今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