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摄影集】完成任务最终一步 尘封30年民运照片传吼叫

撰文: 苏炜然
出版:更新:

台湾资深摄影记者谢三泰,将他1989年到北京采访时拍摄的运民照片整辑,6月出版《吼叫一九八九》摄影集。“那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谢三泰如此形容。他在1989年4月17日抵达北京,此行本来并非为了采访中国的民主运动,但出发前得知胡耀邦逝世、学生自发集会悼念,于是直接从机场驱车往天安门广场。谢三泰日复一日记录了广场上的热血和眼泪,然而在5月中,台湾的报社切断了对前线记者的支援,逼他回来。谢三泰于5月23日拍下了广场上毛泽东画像被人损毁的照片,隔天便搭机离了北京,他的照片只有一个未完的结局,在心里留下遗憾。回台湾后,六四事件爆发,谢三泰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广场上发生的转变,既是难过,也觉惋惜,且对于公司要他回来的决定深感不满,随即请辞,照片也被隐藏在角落里。后来张照堂对谢三泰说:“不是非得待到六月四日才算完成任务,不要觉得遗憾,重要是参与过,过程也很重要。”终于谢三泰决定将那些尘封30年的照片翻出来,让广场上奋斗的脸孔、浪漫的情怀重见天日。摄影:©谢三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当年任职《自立晚报》,谢三泰到北京采访亚青杯体操赛、亚银年会、戈巴契夫访中,出发前得知胡耀邦逝世、学生自发集会悼念,于是直接从机场驱车往天安门广场。图片摄于1989年4月17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当时广场上的气氛仍然和平,学生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周遭放置花圈和挽联,哀悼、赞扬被视为“改革派”的胡耀邦,同时要求加速中国的民主脚步。图片摄于1989年4月18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在本来的采访任务以外,谢三泰余下的时间都都会去到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感受到紧张气氛是4月19日,学生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呼喊口号,被武警驱散。图片摄于1989年4月26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除了上百卷黑白、彩色、幻灯片菲林,谢三泰还扛了一整个“简易黑房”到北京,包括简便的放大机、显影药水盆、黑袋、菲林冲罐,最重要还有一部美联社研发的相片传真机。图片摄于1989年5月11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以饭店房间的厕所作为黑房,谢三泰每日冲晒照片,并将它们传回台湾。图片摄于1989年5月13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那时候一张5x7吋照片,单色扫描传真最短也要7分钟,万一中断了还得重头再来。尤其当时谢三泰住在国营饭店里,动静多少都被监控,常传真到一半传来敲门声:“谢先生你在做什么?”。图片摄于1989年5月13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一个“外来者”在广场上跑新闻,谢三泰依赖路边打探回来的消息,才能粗略得知学生们的动态。直到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会成立后,学生们在广场上刻著钢板,印刷文宣刊物,统一对外发布消息,才有了较明确的讯息来源。图片摄于1989年5月14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五月中,学生们绝食愈演愈烈,广场上抗议人数愈来愈多,各式耳语传言不断,不时听说解放军已经兵临城外,随时准备以武力驱散镇压。图片摄于1989年5月16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台北的报社不止一次希望谢三泰撤离,虽然他多次表达想留在新闻现场的意愿,但最终不获接纳。图片摄于1989年5月17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在北京戒严后,报社终于切断了对谢三泰的金钱支援,他身上只剩一百多美金和一张回程机票,不得不委协。图片摄于1989年5月23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谢三泰。谢三泰于5月23日拍下了广场上毛泽东画像被人损毁的照片,隔天便搭机离了北京,距离第一天踏足天安门广场,总共40日。图片摄于1989年5月23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