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小实验,问问五六十岁以上的长辈,从前是做什么的?我猜十之八九也会答你:“我是返工厂的”,然后他/她们可能会说,陈年往事,不值一哂,挥一挥衣袖便拂走那段充满汗水的回忆。与工人聊起昔日种种绝不容易,他们大多不善辞令,说起话来总是纠结如烟雾。正因如此,其声音总是被忽略,仿佛香港从来没有工人曾经为香港打拚,拚下外国商家的信任,拚下一个年代的经济成就。社会转型,一班工人失业,转行,有的则尽力,继续用自傲的技艺在文职主导的后工业年代,安安静静地踩着日常过活——技艺重新投入社会,又发展出“本土制造”的新貌——虽然那些工人可能不过尝试零星的个体创业。但当我们说本土,或许便需由他们的工业和后工业年代生涯得见。“01影像”带你进入史密夫糖厂,感受他们对传统糖果的坚持。摄:曾梓洋
一扇窗口,把厨房及工场连起来。半成品冷却后会被送往窗外,另一边的师傅会将之压平,然后放进机器。(曾梓洋摄) 方富成负责制糖多个步骤,在厨房总能找到他的身影。(曾梓洋摄) 师傅从铁桶裹拿起糖胶,左右轻拍数下,便成了一个精莹剔透的“糖球”。(曾梓洋摄) 软糖全用人手制作,工人将软糖逐粒切割,全是心思。(曾梓洋摄) 三弟方富成毕业后便到糖厂帮忙,他说:“做生不如做熟。”如今一做,已经超过三十年。(曾梓洋摄) 糖浆是糖果的灵魂,份量决定了色泽及甜度。(曾梓洋摄) 方炜培希望依照父亲以往的造糖方法,所以软糖坚持用人手制作。(曾梓洋摄) 师傅合力将乌结糖的半成品卷起,然后送进机器切割包装。(曾梓洋摄) 乌结糖是史蜜夫的经典产品。方富成打趣说:“只爱吃新鲜出炉的,因为够软熟。”(曾梓洋摄) 方富成制糖时一脸认真,但工作以外,亦经常与员工吹水、开玩笑。(曾梓洋摄) 第一代“史蜜夫先生”方南于70 年代购入观塘厂房。现时四周的风景由工厂大厦逐渐变成商厦。(曾梓洋摄) 机械出现问题,方富成便会架起眼镜,自己动手修理。(曾梓洋摄) 每粒鸟结糖背后,都是方氏兄弟的心血。方富成笑说:“随便试食吧,都不值钱的。”他们所守护的价值,在现今社会又值钱吗? (曾梓洋摄) 方炜培说,煮糖是“手板眼见工夫”。有人愿意学,他们便愿意教。(曾梓洋摄) 女工作最后把关,将包装不善的乌结糖抽起。(曾梓洋摄) 糖厂陈旧的机器陈、墙上褪色的字迹、角落的月饼盒,这一点一滴俨如将糖厂封存于70 年代。 (曾梓洋摄) 厂房与电梯只有一步之遥。即使站在闸门外,甜香依然萦回不散。(曾梓洋摄) (左起) 三弟方富成、二哥方富泉及大哥方炜培为“第二代史蜜夫先生”。(曾梓洋摄)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逢周五出版的《香港01》周报,请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