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寄养小孩住在同一屋簷下 从每事投诉到学会相处|失败妈妈
“妈妈,他抢我玩具!”“姨姨,他打我!”“妈妈,他说话好大声。”“姨姨,他不应我。”“妈妈,呜呀!!!”“姨姨,我唔钟意佢!自成为寄养家庭后,儿子陈皮第一次和自己年纪相约却不是同一原生家庭的孩子同一屋簷下生活,自然有新的功课要学。看到大他一岁的文仔(化名)大部分事情都比自己做得好,但却没有爸妈在身边,陈皮既欣赏哥哥,完全理解明白哥哥家庭困难而要来我们家生活暂住,却又为自己要所有东西也要分享给他(包括妈妈)而感到不是味儿。
最频密要处理的,就是两个刚学习与人沟通的小人儿,要在自己最安全最熟悉的家中,和一个陌生的朋友处理每天各种困扰着他们的冲突:谁先洗澡啦、家务的分工、玩具的分享、陈皮妈妈讲故事时谁坐左谁坐右……要知道自己本来说话的能力也未算很犀害,就要面对一个和自己同样能力不高的同伴,每天经常发生鸡同鸭讲的冲突。
他们觉得最舒服的处理方式,就只有两个:
1. 大哭
2. 叫妈妈来处理
他们是极少选择打对方来发泄,因为一开始我告诉他们的规矩就是,无论对方做得有多错、自己有多不开心,打人就是不对的,是最差最错的一个处理方式,伤害了对方、事情有没有解决过。因此他们极其量太生气时只是身体推推撞撞,也不敢打人。
可是这两个对于小人儿舒服的处理方式,也是不能解决问题。
“妈妈见到你哋好伤心,不过喊紧倾唔到计㖞,等你哋喊完,妈妈再同你地倾计。”
“你同我投诉冇用㖞,你唔钟意、觉得唔舒服,就同对方讲啦。”
“我哋呢度所有嘅玩具同资源都系一齐分享㗎,你就咁同佢讲未玩完、唔俾你,佢唔知要等到几时㖞。不如你话俾佢听你要玩多几多分钟先俾佢啦。”
“你哋睇吓呢度写乜嘢?记唔记得住喺陈家,有呢条家规(彼此相爱)?爸爸妈妈都一样要遵守,先至会大家住得开心。佢做错事,抢你嘢,你唔开心系正常,但系喊系解决唔到问题㗎。你自己同返佢讲你唔钟意佢做咗啲咩,温柔d邀请佢道歉。不过对方道歉完,你可唔可以原谅佢?”
“你依家唔想道歉唔紧要,你可以坐喺度喊下冷静下先,喊完先至过嚟道歉和再一齐玩啦。”
这些珍贵的相处功课,不知不觉间就化成朋友的爱了。我们大人每天在工作中认识不同的人,不也就是不断学习这些相处功课吗?可惜大人往往很容易把感受收藏心底,不愿学习真诚的沟通说出冲突中的感受去成长,难得孩子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能经历,真是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一份非凡的礼物。
“妈妈,文仔几时返啊?”
今天她妈妈来探望他和她出去玩,要八点才回家。
“妈妈留一份茶点给文仔啦!” 他外面有得吃的了,不用担心。
“都要留啦。”
作者简介:失败妈妈之日常一位平凡的基督徒全职妈妈Carrie,读了教育硕士、上过无数教师培训课程,本著以主耶稣为榜样,以为可以理想化教养孩子,但低估了自己的不完美,以致每天育儿和教养都充满血泪和笑料。现为小岛学园董事,育有一子陈皮。
作者Facebook专页:陈皮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