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教育】三个小孩都不上幼稚园 妈妈:先要透彻了解小朋友
在孩子甫出生,家长已要积极地为子女选学校,尤甚是多人争相报读的名校,报名和面试训练更是要及早准备,惟恐落选。不过,曾是中学教师的妈妈Annie却不为3位孩子选读幼稚园,选择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教养。大女现时已升上主流小学一年级,适应得很好。Annie认为,在家教养自己的小朋友,学什么不是最重要,反而是认清教育的目标和控制情绪才是首要。摄影:郑子峰
拥有15年教学经验的Annie,在大女Maisie出生时,其实仍未有不让孩子上幼稚园的念头。“其实做老师时都几同情家长,我教中学嘛,他们对子女可做的事情不多,想了解子女的想法亦无从入手。”她从学生身上看到,很多表现和行为都是在他们父母、成长环境等等因素所影响,有时恨不得可时光倒流,为他们“拨乱反正”。
随着自己的小朋友出生,Annie便接触了更多有关幼儿教育的资料。而到了Maisie一岁半、次子Felix快将出生时,她便转为半职教师。“其实工时差不多,但课堂数量少了,有更多时间和学生相处,令我更感到早期教育对小朋友的性格、潜能发展是极其重要,这些到了学校已无法改变。”她说。
虽然意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但Annie仍然把Maisie送到幼稚园上学,到了K2时,大女便开始要学习执笔写字。她观察到Maisie很享受写字,但惟独写“火”错了很多次。“她很不喜欢让人捉着手写字,看到她在校写的都对,但回家自己写就错,我又不忍心一写错就擦掉。有次她改正了很多次后,跟我说:‘不如你写。’我就知道她已经失去写好这个字的信心。”她就让Maisie带着写错了的功课回校,不料收到幼稚园老师的电话问:“你有为Maisie跟功课吗?”
这一条问题不禁令Annie反思:孩子功课的对错,是家长的责任吗?学校不能容许小朋友重复犯错吗?学习是不是不能有差异?
“我家一直都没有电视机,而学校早前有张工作纸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例如看电视时间、吃多少水果,我们没有填看电视的时间,就被老师写上:没完成工作纸。”种种的教育框架下,终于令Annie为Maisie退学,亦决定次子Felix和幼女Charlotte也不会报读幼稚园。
在家教育 不等于阻止孩子识字
大女Maisie现时已升读小一,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而她仍然是勇于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小女孩。不过Annie认为幼稚园的学习不多不少仍会有所影响,“应该很多家长都认同,小朋友会认为老师是知识的来源,有教就识,没有教就不用学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她说。
现时4岁的Felix没有入读幼稚园,但每星期有外出上中、英文课,平日有亲子伴读,在日常他想识字、有兴趣发问时,父母也会很乐意去教他。平日,他可能会跟着妈妈去买𩠌、去附近的游乐场玩耍、去玩平衡车,有时会去逛逛博物馆,有时也会随Annie到外地工作。
Annie认为,很多人都会问:“不上学在家可以做什么?”,“可做的事情可多了,但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认清和坚持实践Home schooling的目标”。例如,父母认为学校有框架限制子女的成长,但父母又会不会无意中强迫孩子复制自己的看法?又例如,父母变得24小时面对小朋友,情绪也能控制得到吗?
必须认识自己、孩子的能力
“家长其实有很多恐惧。”Annie说,小朋友一放松,父母就会担心他们会从此“练精学懒”,不信任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例如,小朋友上次有执拾玩具,今次可能累了,又或是想迟些才执拾,父母就会很紧张地要他们执拾。”Annie说Felix有时也会不愿执玩具,或是不愿帮妹妹执拾,不过她认为一切的教育也要家长的心态配合,若然家长足够了解小朋友,可能就会知道他是在撒娇,或是有其他需要。“家长要接纳小朋友的需要,信任他们,我容许他们一次半次不执拾,下次再问他愿不愿意执拾。”
Annie明白家长惯于用大人的眼睛看小朋友,其实只要努力观察小朋友,理解小朋友的需要,完全接纳小朋友,对孩子的教养必然有所得着。“父母是一生一世的,我们大家也是‘在职培训’去面对每天的挑战,但学会了互相信任、了解,持续去学就能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她说。
【第一届武博】立即购票参加5月3至5日于九展举行的第一届香港武术及搏击运动博览,从武术电影、武馆街游戏及过百个体验班,体验武术运动,眼界.决定境界!